我们经常听到诸如“构建运营分析系统、构建性能监控系统、构建产品分析系统”等诉求。 究竟什么是数据分析系统? 好像经常看到AARRR只有五个字母,而且语言不清。 如何建立一个系统?
构建数据分析系统是从初级数据分析发展到高级的重要环节。 小心。
一、搭建数据分析系统的常见错误
1. 列出没有重点的指标。
很多文章在讲数据分析系统的时候,都会列出大量的指标。 先看哪个,最后看哪个,完全没有说明。 光是看懂上百个指标就需要半天时间,业务上什么都不用做,每天看这里的数字就可以了。
2. 没有目标就陷入细节。
很多同学习惯性的把指标罗列出来,然后开始按照时间、渠道、地区、用户等级拆分,标出一堆涨跌。 问题是没有具体的标准。 奋斗每一天:1%的变化是问题吗? 问题的百分比是多少? 见【数据分析终极题:指数波动有多大,才算大! 】
3.不顾责任,贪图一切。
很多文章的标题都是“电商指标体系”、“运营指标体系”,甚至是“互联网指标体系”,但其实像BATT,一个公司有几十个BU,几十条业务线,都是看一个指标集? 简单的运营可以分为:用户、产品、数据、新媒体、社区、活动、产品、渠道……几十个运营还看一套指标? 这些大而全的总结总是看似合理,实则不切实际。
最终的结果是一个自愈的数据报告。 看似列出上百个指标,拆分几十个维度,每天更新,但报告打开率不到10%。 运营、产品、销售人员遇到问题,还提交临时撤单,只跑临时撤单,每天都跑到手指断了……
2. 什么是数据分析系统
从字面上看,数据分析系统包括两点:
1、数据分析:不只是把数据罗列,而是解读数据,解释数据背后的业务意义,找到对业务有用的点。
2、系统:指的是数据不能乱排,而是有节奏、主次、有序地展示数据。 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的支持业务,而不是埋没在没完没了的SQL中,也能更好的积累分析经验。
真正的数据分析系统是将数据报表和专题报表结合起来,分层呈现,应用到业务中。
3.构建数据分析系统的基本思路
数据分析的本质是为业务服务。 尽可能多地帮助业务工作,少浪费业务时间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因此,在构建数据分析系统时,首先要问自己:
1. 我在为谁服务?
2. 他们各自的职责是什么?
3、提供什么样的数据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工作?
4. 什么时候可以提供帮助以减少对他们的打扰?
这就是构建数据分析系统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确定服务对象
企业是有部门分工的,所以首先要明确自己是服务于哪个部门。 这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不同的部门也有不同的关注点。 这也是一个销售问题。 如果是销售部门看,重点是每个销售团队的完成率、进度、质量。 如果你看供应链,重点是总量,每个产品的数量,以及需求高峰期。 如果看风险控制,重点是还款、坏账和套利。 明确部门,有利于了解真正的需求点。
其次,部门有高低之分,需要具体区分:谁需要看报告,他的职责和重点是什么。 同样对于销售,部门领导重点关注下属团队的组建,重点关注哪些领域,重点关注哪些产品。 每个销售人员都关心跟进哪个客户,跟进哪个步骤,见人要说什么。 一般来说,管理层次越高,越要注重战略问题,层次越低,越要注重执行问题。
即使有些工作看似一个人完成,但在企业内部是有分工合作的。 比如在公众号发文章,看似一个人就能写完,但在企业场景中,他们有一个专业名称:新媒体运营,也有详细的分工。
第 2 步:定义您的工作目标
明确了人之后,就要认清每个人的工作目标。 量化目标是数据分析的灵魂。 后续评估工作质量,判断业务趋势是否正常,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从计算目标与现状的差距开始的。 这非常非常重要。 很多做数据的同学卡在细节上,做出来的报告看不出原因。 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价值是什么。
业务目标并不都是“亿个小目标”这种简单粗暴的形式。 细分下,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常见的有:
1.按达成时间:年、季、月
2.按聘任形式分:长期任务/临时任务
3.按服务对象分:本部门/其他部门
4、按服务对象分:领导/班组长/员工
5.按过程定位:结果型目标/过程型目标
继续以新媒体运营为例,一个群体可能同时承载多个目标:
注:不同目标之间存在逻辑关系。 比如每年的增粉任务可能由推广活动、裂变增粉、爆款文案、自然增长组成。 一个大目标对应多个小目标。 把各个目标按照大小和时间顺序梳理出来,你就有了分析系统的基本框架。 以后可以按照这个框架跟踪目标的完成情况,诊断运营效果。 这将进入下一步。
第三步:跟踪业务趋势
有了明确的责任人和目标,就可以跟踪业务趋势。 跟踪时,首先要关注的是:目标的达成情况。 对于目标达成率的监管,涉及到一系列的后续动作判断,在看细节之前先判断优先级(如下图)。
注:不同层次的人关注点不同。 以新媒体为例,负责内容的小哥可能负责每篇稿件; 负责发货的小哥对每次发货的效果负责; 如果单次执行不好,就要进行复习总结问题。 但是,作为运营团队的领导者,他可能更关注整体KPI的达成情况。 一篇文章是不够的,只要能有其他文章补充即可。
很多基于传统企业场景的数据分析系统都写在这里。 请注意,此步骤只能视为“数据监管系统”建设完成。 因为光看进球数和完成率是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我们无法回答“为什么做的不好?应该改进什么?”的问题。 要想回答得更详细,就得深入业务流程,了解具体的动作。 (传统企业到此为止,更多是因为传统门店和业务员销售模式缺乏数据记录,不代表不想做深度)。
第四步:了解业务行为
如果你想改进一个业务,你必须了解这个业务。 大多数业务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比如新媒体运营,不做的同学可能会想当然:不就是写一篇文章吗? 我觉得阅读量和转发量都不够……但其实仔细一看,一篇文章可能有很多业务细节(如下图):
了解业务行为并分解业务细节是为了“找到数据可以提供帮助的点”。 数据不是万能的。 比如新媒体小哥写文章,数据不能只告诉他怎么写。 但是当涉及到业务细节时,数据可以提供很多参考,如下图所示:
这一步是提高数据分析质量的关键。 通过拆解业务动作,找到数据的帮助点,在跟踪进度的同时,进一步分析问题,已经推向下一步。
第 5 步:查看操作结果
如果您对业务操作的细节有很好的了解,您可以查看操作的结果并总结经验。 数据的好处不是直接产生超人的想法,而是事后总结共同的经验。 优秀的业务能力永远是稀缺资源,不可复制。 但是,通过数据分析和回顾,可以总结出明显的死亡行为,避免普通人犯错误。
就像写文案一样,不可能期望每个创作者都成为半佛仙人,但可以得出结论:
1、当前政治话题的转化率低于情感话题的50%,所以不用于转化。
2.周四周六推送阅读比其他时间低40%,不推送
3、链接跳转超过3步,转化率下降30%,链接长度将受到控制。
4....
有了分析结论,已经可以帮助运营避免大量的陷阱。 就算偶尔踩坑失败,也还是看不懂:“没办法,我只好在这个时候发帖,读一丢丢就丢一丢丢”。 做生意从来不怕失败,怕的是失败不明。 如果能够长期积累,业务方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问题的思路也会越来越清晰,数据的作用才会真正发挥出来。 但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数据分析系统必须迭代升级。
4、数据分析系统迭代升级
记住这个标准:坚持你的目标,迭代你的方法,并获得经验。 这是构建数据分析系统的基本方法,底线,也是最高要求。 在此原则下,数据分析系统的迭代升级路线如下图所示:
1、设定目标后,做月报、周报、日报,跟踪目标完成率。
2、当目标实现出现问题时,先确定轻重缓急,再看细节。
3.针对重点问题,临时支持,查找原因,解决问题。
4、根据经验指导后续工作,积累有效方法,指导未来目标制定
有了这样的系统,业务部门也很轻松:平时只需要查看几个核心KPI的达成率,万事大吉就不用担心,还能及时收到预警当趋势变坏时。 想要创意的话,也可以有足够的素材来使用,体验非常爽。 数据分析师本身,固定的KPI和业务支撑做成数据产品,案例分析做专题。 产品和话题多了,也能体现个人的成就。 比没完没了地写sql,写完不知道干什么好太多了。
五、总结
构建数据分析系统本质上是“从业务到业务”的事情。 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里面。
然而,很多新手过于纠结于理论、方法、模型,忽视、忽视、轻视业务。 感觉别人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就是发一篇文章吗”,“不就是忽悠客户吗”,唯独自己的算法真牛逼。 遇到问题不会和业务详细沟通,只会去各个数据分析微信群问:“有没有XX指标体系,最好是权威的、标准的、有BAT认证的版本。” 反之,最后只会一句话:你不符合我们公司的情况。
一个好的数据分析师应该像眼科医生一样。 配镜的专业方法和工具可能有很多,但在配镜过程中,医生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理论,而是用户看清楚的能力,不停地问用户“这可能吗?更清晰?再试一次怎么样? 以专业的方式服务个人需求是专业人士所做的。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