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部分取款软件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问题。引流 盈利才是软件公司的真正目的。大量用户根本无法提现,花费大量时间却没有得到任何奖励。
● 部分提现软件在使用过程中还会诱导用户分享,或通过部分页面设计“花招”,让用户下载插件或不自觉跳转页面
● 如果提现软件所宣传的提现条件导致用户误解并引导下载,但软件在实际使用中无法实现提现功能,则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或虚假广告
本报记者 韩丹东 本报实习生 杨惠佳
来自北京朝阳区的刘女士是一位经常上网浏览短视频的家庭主妇。今年4月,她无意中看到了一则“听歌猜剧轻松赚米”的短视频广告。出于好奇,她下载了名为“猜歌”的软件,完成任务后成功提现0.9元。后来,她每天花 2 个小时在软件中回答问题。突然增加到“猜对了 5000 首歌曲”。
你被自己欺骗了吗?刘女士在网上提出问题,然后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有人称之为“提款软件陷阱”——似乎回答的问题越多赚的钱越多,但任务越难,越不能提现。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有不少“猜歌”等软件,声称“答题赚米”、“猜歌赚米”。“发红包”、“不看广告也能赚米”、“提现无门槛”等广告语吸引人们下载该应用回答问题和做任务。很多人在上面花了不少时间,最后根本提不起现金,或者只能提几块钱甚至几毛钱。有人喊:上当了。
提现功能被夸大了引流盈利才是目的
天津的蔡先生和刘女士也有同样的经历。他告诉记者,下载“打点猜歌”后,任务显示“连续登录10天,每天猜80题可提现300元”。他还提出“猜对5000首歌曲”才能退出。蔡先生果断卸载了软件。
那么,“猜对了5000首歌”真的可以变限吗?
“根本不可能提取现金。” 北京大兴的肖女士说,她很努力地回答了这些问题。“猜歌”的任务越来越难。到了第4700首猜歌环节,泰语等非中文歌曲开始出现,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正确答案。5200首歌曲完成后,软件显示已达到最大猜歌数,但仍无法撤回。
肖女士告诉记者,她立即联系了“滴点猜歌”软件的客服。客服表示,软件后续版本还在开发中,目前没有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不可能完成提现,简直就是骗局,骗取流量,浪费用户时间。”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在刘女士的指导下,记者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滴电猜歌”软件,发现该软件已下架。10月18日,记者再次搜索时,发现一款名为“猜歌-拿钱”的软件可以下载。刘女士告诉记者,《滴滴猜歌-拿钱》和《滴滴猜歌》的外观和画面相似,广告和玩法也很相似。
在《猜歌-拿钱》的软件评论中,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有人评价说“很好玩,几百块钱就可以一次提现”、“猜歌锻炼大脑,超级好用的游戏”。软件,快来下载吧,健脑益智”,这些评论都是5星;还有评论说“不,建议不要下载,永远只能提0.3元,一点也不多”太糟糕了,据说5天完成任务,我会收到300块钱,但完成任务后我没有收到。” 这些评论都被评为 1 星。超过 1500 条评论,平均得分为 2.5。
其实做任务、答题、提现等类似的软件还有很多。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记者看到了很多“看小说报钱”、“听歌报钱”的广告和博主推荐的视频。
在手机应用市场,记者发现了“猜歌秀”、“猜神”等多款猜歌套现软件。这些软件的评分大多在1到2分左右,评论区充斥着“不能提现”和“骗子软件”的差评。
记者调查发现,手机提现软件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软件本身为用户提供实质性服务。提现作为引流的辅助功能,吸引用户下载使用。这类软件通常是知名公司的产品,可以撤回,但数量很少。广告不匹配。例如,“番茄小说”以免费小说阅读为主要服务内容。有用户表示,观看700多个小时才提现15元。
“虽然提现量与广告相差甚远,但使用的初衷是看小说,不觉得被骗,体验还可以。”一位用户表示。但也有用户不满,因为提现金额与预期金额相差甚远。
第二种是软件只为了提款而吸引用户。用户在完成时间内通过连续做任务、游戏、看广告等方式赚取提现金额,累计达到规定应用额度后提现。但用户普遍反映无法成功提现:此类软件在完成一项任务后,会不断增加提现要求。
据记者观察,大部分取款软件都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问题。引流 盈利才是软件公司的真正目的。大量用户根本无法提现,花费大量时间却没有得到任何奖励。
明星代言、虚假宣传、诱导广告真假难辨
据了解,部分提现软件在使用过程中还会诱导用户分享,或使用一些页面设计“花招”,让用户不知不觉下载插件或跳转页面。
一位使用过多种提现软件的网友“深藏蓝”表示,提现软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充斥着大量的广告,而且还有很多诱导性广告,比如虚假关闭屏幕上的页面选项,一旦用户触摸广告中的软件,就会自动下载。
“深藏蓝”表示,最初相信提现的真实性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软件一开始确实可以提现简单赚米软件,比如0.3元;)成功提现500元”弹幕。“现在想来,这都是软件公司的套路,盗取用户微信头像进行虚假宣传。”
在“”相关问题下方的评论中,记者发现,不少用户在完成1000到2000首歌曲测验或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后发现无法提款,评论中也没有成功提款。
记者在调查中注意到,部分提款软件有明星代言,但该代言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来自天津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一开始他并不是很相信现金软件,“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东西”,但看到明星代言后,他觉得自己有一定的公信力。 . 他下载了一个看视频广告的提现软件,不停地做任务,任务要求不断增加。后来,他需要观看98000个视频广告才能提取现金,这让他意识到自己永远不会吃这个“免费午餐”。”。
不少受访者表示,一些不法软件开发商以“休闲赚米”为名,利用用户轻松赚米的欲望,使用夸张的标语或诱导性广告诱导软件下载,骗取下载量和流量。希望广大网友睁大眼睛,不要上当受骗。
行政部门监督处罚情节严重或者构成犯罪的
8月30日,新浪黑猫消费服务平台官方微博“黑猫投诉”发布信息显示,平台上与“提现”相关的投诉近20万条。
北京韬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段英姿直言:“如果提现软件所宣传的提现条件导致用户产生误解并引导下载,但软件在实际使用中无法实现提现功能,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或虚假广告。”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指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做出虚假或者误导性的业绩、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 ,以及他们产品的荣誉。商业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误导性的商业促销活动。违反者,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WF行为,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发布虚假广告的简单赚米软件,依照广告法的规定处罚。
“消费者有权了解自己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商家利用诱导分享、诱导下载、虚假宣传等营销手段,隐瞒真实情况,欺骗消费者,或者侵犯消费者权益。根据保护法,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提供者要求赔偿。郑宁说道。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分析,从广告法的角度来看,一些电子商务软件提供的所谓产品和服务是虚假的,违反广告法的规定,构成虚假宣传。进行监督并给予相应处罚;从合同法的角度来看,如果虚假广告的内容构成合同条款,而商家不以欺诈为目的履行合同,则可能构成合同欺诈,消费者可以主张承担违约责任。,您也可以要求解除合同,赔偿损失;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来看,虚假广告、欺诈行为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有的可能构成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侵犯,消费者可以提起诉讼;从**的角度来看,如果构成合同欺诈,并非以履行合同为目的,而只是单纯地欺骗消费者,则可能构成**上的合同欺诈,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针对手机应用市场上部分软件以“提现”为噱头欺骗消费者的现象,也就是软件引流,郑宁分析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此类现象较多。WF行为,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二是这类WF行为成本低、利润高,受利益驱使,难以控制和杜绝这种现象。
采访中,不少网友提出疑问:移动应用市场平台对这类提现软件没有监管责任吗?
对此,刘德良表示,从法律角度来看,平台通常没有主动监督的义务,但对于屡屡被投诉的退出软件,平台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投诉软件进入应用市场等措施。对于用户多次投诉的软件,平台拒不履行职责的,将追究其责任。
同时,刘德良表示,从机构监管来看,无论是工商监管、广告执法机构监管还是平台内部监管,面对现金重复上市都存在监管难的问题。 “背心”的取款软件。为了根除这种现象,**干预是必要的。虽然对于单个用户来说,提款软件涉嫌诈骗的金额不大,但涉嫌诈骗的人数却很大,这也可能构成合同法上的诈骗。一经构成诈骗,公安机关将予以介入,作为刑事案件处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郑宁提醒,在手机应用市场,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同时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整改,以应对虚假宣传、诱导下载提现软件的现象。要避免“天上掉馅饼”的心态,面对诱惑要冷静分析,谨防掉入虚假宣传的陷阱,以免浪费时间为不良软件贡献流量。消费者在遭遇侵权时,应通过12315等平台勇敢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