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消费旺季,为拉动消费,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加大打折力度,不少消费者也瞄准了心仪商品下单的机会。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通过非法手段“采羊毛”的恶意“羊毛客户”“围剿”平台公司,扰乱市场秩序。
黑手伸向电商后台
“毛客”对优惠券、现金红包进行“扫毛”,是近年来网购不断发展形成的一种消费行为。据互联网业内人士介绍,“羊毛客”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普通消费者为主;折扣不一样。他们大多使用黑客软件批量换人简单赚米软件,恶意获取优惠券和现金红包,从中获利。
24岁的王某某住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出租屋里。因为对软件生产感兴趣,他加入了几个QQ群进行技术研发。当得知有人通过制作黑客软件“拉毛线”进入电商平台体系后,王某某萌生了制作此类软件并出售赚米的想法。他购买了一段软件源代码进行重写,并通过QQ群出售了自己制作的三款软件产品。疫情期间,他还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升级和售后服务。
部分恶意“羊毛客”利用黑客软件进入某大型电商后台,绕过风控系统,骗取大量优惠券和现金红包,导致公司损失逾400万元。公司报案后,北京市公安局大兴分局对软件层层破译,最终将王某某锁定在幕后,以涉嫌违反**有关规定将其依法拘留。据警方介绍,王某通过销售黑客软件赚取了20万余元。
记者调查发现,利用黑客软件“砸羊毛”被称为“暴力羊毛客”。他们隐藏在一些社交软件组和论坛中。加入“暴力羊毛客”需要每月支付几百到一千元不等的费用。租用插件软件的费用。“暴力羊毛客”的“涉足”范围很广。除了抢券和红包外,它还针对银行卡、短视频平台和部分APP进行新用户折扣和返现活动。
一位资深网络安全专家介绍,“暴力羊毛客”带来的流量并非简单翻倍。通常他们会开启多台虚拟机,数百个虚拟用户同时参与抢购,增加成功券数量。概率。一次点击可能带来成百上千的访问量,使得瞬时流量超过服务器的支持能力,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失控”状态引发担忧
记者调查发现,大量恶意“羊毛客”长期失控,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管控机制。专业“毛客”小新(化名)介绍:“外挂软件的开发技术并不难,类似于抢票软件,反复用机器代替人刷券或票。现在黑行业是“比较成熟,这类软件有很多专业的开发者,软件人很容易买到。”
除了日常操作,一些“羊毛客户”更专注于利用平台系统漏洞恶意“抢羊毛”。记者在一些“毛客”论坛和群中看到,“某平台100元红包秒提bug”“某平台漏洞榜优惠”等信息很多。一位自称有多年“淘毛”经验的消费者表示,一旦个别商户或店铺在定价或优惠措施等方面出现失误,就会迅速将信息抓取并发送给“毛客”。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件显示,一名卖脐橙的商人将26元和4500克误写为4500公斤,导致订单金额高达700万元。随后,该店发布公告称,由于操作失误,该店已无法承受。
朝阳法院法官赵欣表示,消费者因卖方标错价格或数量而低价购买商品的,销售合同仍成立并依法生效,但法律规定:一个重大的误解可以取消合同。如果买方明知交易不能实际履行,仍下单购买,且网购成本几乎为零,法院或仲裁机构可认定买方不因合同解除而遭受实际损失,且商家无需赔偿损失。尤其是此类涉及恶意“羊毛客”的交易,法院会考虑到这一因素。
与法律责任难以界定的“羊毛客”不同,为“砸羊毛”编写特殊程序工具的黑客可能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去年,苏宁风控中心发现该网站遭受外挂软件恶意攻击,发放的各种优惠券被大量抢购。当地警方调查发现,广州某犯罪团伙在QQ群中出售大量专门用于抢苏宁优惠券的外挂软件。据初步统计,已有近200人使用该软件抢券。该团伙中的六名嫌疑人最终以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罪名被警方拘留。
形成系统协同
业内人士指出,恶意“羊毛客”破坏了正常的商业秩序。警方表示,将继续开展“网络2022”专项行动,加大对制作“砸羊毛”专项程序工具的WF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电子商务平台履行网络安全义务。
“有些平台具有对抗‘羊毛’和识别虚假流量的技术能力。例如简单赚米软件,如果某个IP地址同时在平台系统上发起多个操作,则可能被平台识别为重大机器行为或恶意行为,会对其进行反击,这需要平台支付更大的带宽和服务器成本。” 一位网络安全专家说。
全国律师协会网络与高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继红表示,黑灰行业群体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企业需要借助更多的数据维度和指标来构建更复杂的防御策略和模型。要整合互联网安全企业资源,形成有效的系统力量。
四川发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家泽表示,遏制恶意“毛利客户”,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必不可少。网购平台的发展改变了交易环境,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风险。法律法规的及时跟进和完善是市场发展和公平交易的必要保障。
警方表示,互联网企业应完善安全审查机制,加强系统监控,加强合规审查,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一旦发现WF犯罪现象,应注意保存相关数据,留存电子证据,并尽快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记者 卢长阳娜 吴文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