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晚,多家电商开启双十一第一波正式预售。近期,不少消费者向澎湃质量举报平台投诉,不少电商平台出现“先涨后跌”的套路。.
有受访电商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门店“先升后降”的常规行为,其实是“不得已”,既要迎合消费者心理预期,又不想压缩他们自己的利润。如果消费者发现有的店铺趁机抬高价格再压低价格,可以通过平台投诉,平台会对店铺进行处罚。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应该怎么做?有律师建议可以与商家沟通退差价或向12315平台投诉。如果差价较大,则可能涉及欺诈,如果调解不成,可以起诉法院。
不少消费者表示遇到了“先涨后降”的套路
11月5日,消费者王女士告诉澎湃新闻,双十一预售期间,她在淘宝平台的pidan旗舰店看到了猫砂。前段时间,同款猫砂的价格是106元。但随后突然调整为159元。“客服回复说活动有变,这款猫砂暂时不参与预售,我向他们客服报了调价后,他们把价格改成了125元哪里赚米多消费少,这相当于涨价。” 王女士说。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女士反映的猫砂价格变化
几米反映冰箱价格突然回到4499元,最终价格为3499元
澎湃新闻发现,打着双十一的旗号,利用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先涨价再打折的套路并不多,促销价格未必是真正的实惠。
网友下单截图显示,今年618促销期间,她在天猫平台购买的雅诗兰黛400ml粉水售价380元,某品牌鞋款426.55元,爱在天猫超市购买。肯纳鸡猫粮价格为388.55元,双十一期间这三款产品价格分别上涨至430元、479元、469元,涨幅在50元左右。
另一位网友称,某小羊绒毛毯10月份在一家家纺旗舰店以49元的价格购买,原本打算在双十一期间再买一条,价格变成了59元。太难吃了!” 除了淘宝和天猫,京东平台上也有这样的套路。有网友分享说,之前买的类似iPad的纸膜要68元,双十一的价格已经涨到了71元。
不少网友感叹,眼睁睁看着商品涨价,却没有办法。这样的“双十一”,一点诚意都没有。
变相降价,平台将惩罚商家
澎湃新闻注意到,去年双十一期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和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指出,禁止采取“先涨价”的做法。再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承诺价格等非法手段开展促销活动,杜绝虚假宣传,妥善解决网络消费纠纷。
对于店铺“先涨后跌”的行为,11月9日,淘宝官方客服告诉澎湃新闻,平台目前将对出现此类现象的商家进行相关核实处理。规则被处理。
上述淘宝官方客服表示,平台将对大促活动注册商品的价格进行监控。如发现商家为促销活动故意抬高价格,未在规定时间内按提示整改,平台将清仓活动商品。对商家进行警告、扣分等相应处罚。
京东客服表示,京东在价格保护规则中注明该产品在京东上的价格。.
平台严厉打击了先涨价后降价的行为。为什么这个老套路屡禁不止?
今年首次在双十一开店的淘宝店主毛毛(化名)告诉澎湃新闻,平台已推出200减30的优惠机制,消费者享受的优惠金额由商家承担。商店,并且商店提供降价和折扣等折扣。等由业主自行决定。活动的强度主要是指产品的利润率、市场平均价格、库存深度、过往促销或节假日折扣,最终推出更合适、可执行的价格。
毛毛认为,“双十一”消费者的心理无非就是想打折买到便宜货。一些门店“先涨后惠”,其实是一种既想迎合消费者心理预期,又不想压缩自身利润的生意。“下一步”。
毛毛表示,平台近期也在打击恶意涨价。如果消费者发现有的店铺趁机抬高价格再压低价格,可以通过平台投诉,平台会对店铺进行处罚。
另一位从事淘宝店铺运营的莫先生表示,双十一商家的优惠力度与商品的品类和品牌有关。他提到,GUCCI、LV等奢侈品牌即使在大促销期间也不会打折。店铺的打折活动要根据品牌定位和消费者定位来确定。
莫先生说,他经营的珠宝店是亲和品牌哪里赚米多消费少,消费者多为女孩子,所以会相应地开展“买十送三”和“100减15”的促销活动。另一方面,折扣力度也将取决于产品的成本、净利润和毛利。
对于部分商家“先涨价后降价”的做法,莫总表示,可能有部分商家因为看到其他商家涨价,所以在跟风涨价。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消费者仍以价格为导向。对于两款同类产品,消费者肯定会选择便宜的一款。先涨价再降价,会让消费者觉得东西更便宜,进而促进购买行为。
律师:“先涨后跌”促销套路涉嫌违反价格法
上海普申律师事务所律师马家彦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款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从事不公平价格行为,第四项是使用虚假价格。或误导性的价格策略,以欺骗消费者或其他运营商与他们进行交易。
马家彦表示,如果电商平台上的商户先涨价再降价,《定价WF行为管理处罚法》第七条明确规定,经营者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使用虚假价格的误解价格方式,欺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责令改正,没收WF所得,并处WF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没有WF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马家燕分析,面对“先升后降”的行为,该店可能面临的最高处罚是50万元以下的罚款或吊销营业执照。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权?
律师马家彦表示,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与商家沟通退差价或向12315投诉。如果差价较大,可能涉及欺诈,可向法院调解或投诉。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涉嫌欺诈的,消费者可以依照该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的,应当赔偿其造成的损失)。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的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的赔偿金额不足500元的, 500元。法律另有规定的,应当依法向商户主张惩罚性赔偿。.) 寻求惩罚性赔偿。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双十一前夕,浙江省消保委发布“双十一”一号消费提醒,称直播间所谓“低价”产品可能成为“例行公事”。对此,浙江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直播购物时,尽量选择信誉度高、信誉好的商户进行交易。主持人和商家要诚实,如实全面介绍产品,拒绝虚假宣传和欺诈。直播平台还应完善推广期间的平台规则,对主播和商家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