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互联网+”养老服务是当前养老服务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工作。 本章四个案例所体现的基本模式大致相同。 它们都是通过互联网为载体,利用线上与线下、软件与硬件、信息与服务、技术与人才等相结合来支撑资源。 可见,“互联网+”养老模式发展成效明显。 马鞍山市、大田县等地通过互联网媒体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快速、高效、低成本、物化、互联、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但“互联网+”养老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章中的几个案例并没有详细阐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比如,对于文化程度低的老人以及家里没有网络的老人如何使用这项技术,如何更新服务资源等等,这些问题在案例中都没有明确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还没有受到关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使用“互联网+”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仍有少数。 “互联网+”养老服务普及化、普及化、便捷化任重而道远。
“互联网+”养老服务项目(案例60)
马鞍山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
基本情况
马鞍山市于2011年开始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经过三次升级,基本向城乡提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志愿服务管理等功能形成全市一体化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和社区平台。 综合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拥有护理管理、便民生活服务、养老机构信息管理、志愿者爱心时间银行管理等五个模块。 截至目前,已录入10.3万名老年人基本信息,为4万余名老年人发放移动服务终端,2045名志愿者开通了爱心银行卡,62家社会养老机构实现了日常管理和服务。动态监测,15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联网管理,395个农村社区和77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通过专用端口接入平台。 该平台聚集了2000多家加盟服务商,覆盖约46万老年服务群体,每天处理超过1次求助电话。
主要做法
1.***购买服务,建立信息平台
2011年,马鞍山市通过***购买服务引入河北朗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马鞍山市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12349热线)。 按照管理和服务两个层次,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系统整合为一个综合平台,实现需求者、服务提供者、管理部门、监护人(老年人亲属)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一键服务的智能化响应水平,为未来智能化升级预留条件。 平台以契约方式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打造覆盖面广的特许服务商队伍,重点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紧急情况下的急救服务,并通过网络对服务进行全过程监管; 家中老人可使用移动终端或拨打12349直接向平台寻求服务帮助,或通过终端App直接定制服务,加入服务商提供上门服务并按约定收取服务费; 社区服务以健康管理、膳食服务和日托服务为主,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社区养老支持服务; 机构服务重点关注日常服务的管理和监控,为服务质量标准化提供帮助,也为社会养老机构政策落实提供数据支撑; 志愿服务关爱时间银行系统为志愿者提供自我激励的平台,解决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问题。 同时,***为供养对象(“三无”老人、低收入家庭困难老人、优抚老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特困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空巢家庭老人)补贴(每月350元)以服务券形式发放,平台统一结算。 平台实行社会化运营,***委托项目采取购买服务方式每年签约一次并纳入部门预算。
2、线上线下一体化,建立服务站点
为了有效发挥平台的服务功能,马鞍山市从2011年至2012年开始建设以志愿服务为主的关爱时间银行体系,并在市区各个社区建立了老年服务站。 联网,老年服务站负责为辖区志愿者开立和管理爱心银行账户; 志愿者负责辖区内老年人基本信息的调研和录入,负责困难老年人***补贴申请的初审,批准后发放服务券。 协助平台做好服务回访和服务质量监督工作。 同时,向***扶助个人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免费服务终端(手机或移动座机,免月租,基本通话标准费减半),并配备通讯设备。每人每年补助120元。 2015年起,在本市农村社区设立老年服务站,市、县***给予运营补贴。 将居家养老服务列为市***办实事项目,为全市城乡70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终端,每人给予通讯补贴每年50元,并全面升级为4G终端,可实现多线通话、4G传输、地图定位等互联网项目大全网,为平台实现有效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3、拓展信息系统,助推智慧养老
为实现养老院日常服务管理的动态监控,促进机构服务管理规范化,2016年马鞍山委托软件公司开发了养老院管理系统,对全市社会办机构实施动态监控。护理机构。 鼓励社会化经营的社区日托中心推广定制化服务App服务终端,为居家老人提供快捷、可视化服务。 同时,选定两家养老机构试用全天候监控的智能床垫,通过手机APP,养老院、老人及其子女可以实时了解入院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时间。
体验效果
马鞍山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综合功能突出。 集家庭、社区、机构养老等多种服务和管理功能于一体,集信息服务、动态监控、实时定位、管理查询等功能于一体,方便快捷。 二是智力水平高。 基本实现服务需求一键处理、数据传输实时更新、上门服务地图追踪等。三是覆盖面广。 服务范围覆盖城乡,惠及群众广泛。 四是全程社会化运作。 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全程监管运营,通过向***购买服务的方式补贴福利服务项目。
马鞍山市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解决了居家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社会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 解决了独居老人的安全保障和主动照护; 解决空巢家庭的生活服务和家庭舒适度。解决社会养老机构日常服务的管理和监控问题; 解决志愿服务的评价和自我激励问题; 解决了养老服务领域新技术设备的应用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际运行,马鞍山市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推动养老方式转变。 通过平台功能的完善,在服务区域方面,已从主城区逐步覆盖整个城乡; 在受益对象方面,已从过去的特定***补助对象逐步扩大到登记册上的10万人以上,实际服务范围延伸至所有老年人群体,服务区域的扩大和规模的扩大服务人口的不断增长,促使传统养老模式向依托“互联网+”的现代养老模式转变。 二是实现养老服务多元化。 在服务内容上,不仅巩固了老年人的卫生清洁、就医、询问健康等基本养老服务需求,还增加了文化娱乐、亲情问候、旅游购物等新内容。 .,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在服务质量方面,通过定期回访、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实现市场化服务资源的优胜劣汰,保证服务质量的逐步提升。 在服务衔接方面,通过一键式服务响应,实现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自由转换,有效解决了老年家庭养老方式选择难的问题。 三是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聚集的养老服务加盟商已从最初的几十家迅速扩大到2000多家。 老年人或子女可以通过一键式服务响应和App终端,快速找到理想的养老服务产品,满足老年人与消费相关的饮食、文化、购物、旅游、医疗、家政等服务需求。老年人口也快速发展,为养老服务业适应深度老龄化社会奠定了基础。
马鞍山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实践有一些有益启示:一是要坚持***主导、协同推进。 将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养老服务作为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加大推进力度,细化政策措施,财政投入保障将得到加强。 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有力推动了“互联网+”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坚持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理念。 养老服务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需要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扩大市场规模。 社会化为“互联网+”养老服务提供了生机和活力,为城乡养老服务深入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是坚持创新组织模式。 在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创新思维,推动组织模式创新。 只有将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劳动时间节约组织成体系,才能有效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不断丰富和深化,以提高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