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不是短视频,就像你不能说微博是图文社区一样。 快手是一个普通人的分享平台,一个充满低俗趣味和民间高手的地方,低就是低,牛逼就是牛逼。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快手和微博头条三个产品在机制和操作上的异同来理清和加深对产品的理解。
快手和微博,两个中国特色
快手和微博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 微博的产品是抄袭原创的,但操作完全是中国式的,堆头重操作,给大V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快手是一款原创产品,但其运营风格却更像硅谷公司的克制。 理念是“尽量不干扰用户”,让产品自由成长,提倡数据驱动。 即便是拥有千万粉丝的第一网红MC天佑,在他被火山视频挖走之前,快手团队也从未与他有过接触。
快手和微博在如何定义产品、通过产品表达什么价值诉求上的差异,带来了塑造产品结果的差异。
快手是你在做什么,一个展示自己的地方:你在哪里? 你在干什么? 快手对自己的定位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为普通人展示自己的舞台”。 微博就是What's,一个传递信息、分享新闻、告诉你周围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激发你的好奇心、为你提供信息的渠道。
快手是一家记录世界的公司,微博是一家想要改变世界的公司。 两条路线的争斗最早出现在游戏的开发过程中,矛盾从未得到真正解决。 无论谁掌权,杰克·多尔西还是埃文·威廉姆斯,都会转向另一种方式。 在 5 月版本中,我将 App Store 中的类别从社交更改为新闻。
不同产品运营策略的结果是:现在微博大V有强粉丝,也有弱粉丝,用户的狂欢来自于王宝强离婚、男乒罢赛等热点。 ,每天数亿微博中80%来自转发; 快手通过推荐来调节流量分配,有头部但UGC力量仍然很强,仍然可以保证每天超过600万条原创短视频的生产。
微博曾经尝试将朋友圈和朋友圈进行比较,但并没有回到12年后还能看到朋友还在发微博的情况。 微博一直在寻找替代大V本身的方法。 快手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麻烦,因为可以通过建议随时调整流量,遏制超级大V的出现。
快手和微博最大的区别就是转发。 晨兴资本的张飞上个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程一笑坚持要求快手不转发。当时微博的转发功能很流行,复制起来很容易,但快手没有这么做。一笑的 的思路是,只要你发了一条内容,我一定会给你看,这是一个非常平等的逻辑,一旦转发,头部效果就会很明显,没办法让大家都看到也正因为不能转发,所以需要用户自己生产内容,而快手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用户平等的价值在快手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实际上是一笑在掌控。这个值。”
因为快手是在做什么,大部分内容对时间不敏感,内容发现路径可能比较长,所以通过推荐进行分发比单纯依靠关注更有效。 比如,单靠微博式的关注并不能解决产品的冷度。 启动问题。 但微博是What's,是以转发、传播为核心的舆论场快手自媒体如何赚钱,必须追求新闻的即时性。 用户的主要诉求是看到新鲜事物,所以王高飞的策略是微博应该主要服务于沟通场景,其次是内容生产场景。
快手,当时也被称为GIF快手,最初获得投资是因为VC发现微博上有很多人在使用它。 快手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2011年,主持人何炅用快手将他和汪涵的多张GIF图拼在一起,评论和跟帖数超过6000条。
事实上,快手的第一批种子用户就来自微博。 GIF快手最先由微博传播。 竞争对手。 快手是由推荐改造而成的更高级的微博形式。
过去一年,微博市值从30亿上升到150亿。 这第二春,得益于渠道的下沉和用户的年轻化。 这实际上是在从快手抢用户。 在三四线城市以及更广泛的农村地区,快手是微博的头号敌人。
宿华和张一鸣,谁是中国的扎克伯格?
苏华和张一鸣同岁。 两人都是1983年出生的南方人,他们的产品非常接地气。 它们是移动端第一波通过推荐生产和消费内容的S级产品,都获得了数亿用户。 今日头条在推荐达到极致后,继续进行社交化尝试,而快手则相对较早打通推荐与关注的协同关系。 双方努力的方向都是创建一个信息和关系平台。
在百度期间,宿华曾担任丰巢,后来与张东一起担任搜索服务商一盒。 由于有机器学习背景,他早期还担任今日头条的技术顾问。 张一鸣曾在内部表示,错过快手是他们的战略失误。
陈星张飞在那次采访中还提到,“速画的方法论和当时头条的方法论一模一样,但快手对算法的应用比今日头条更早、更好。” 这个判断是任意错误的。
2016年的一天,当快手的LOGO取代网易的标志出现在五道口科技大厦时,快手整个公司的人数还没有今日头条的机器学习团队多。 而如果快手的个性化推荐算法真的足够好,X博士去年的文章《残酷的底蕴:中国农村一个视频软件的真相》就不会刷新屏幕,说明大多数用户在初始阶段并没有得到它。 使用快手的时候,各种牛逼的民间大师、极乐净土这些青春潮流ICON,都会出现。 在传播口径上,快手只是俗而不是牛。 这种情况,显然是圈子之间的干扰造成的。 可能是冷启动用户画像采集问题,也可能是新用户默认的推荐池过于追求数据驱动。 多么低俗的内容,系统里也没有人检查内容的美观度。
2015年初,今日头条聘请了新浪副总编辑赵天加盟,全面负责内容运营,建立了非常强大的运营团队,维护了作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内容供应和分部运营体系,同时通过操作干预建议不断优化算法模型。 而快手则直到2017年初才聘请网易副总编辑曾光明作为合伙人,出任首席内容官,想要寻找“记录与传播”问题的最终答案。 ”从产品端来说。
我不知道这是否可以作为两位CEO对内容理解的注脚,但是两位门户副主编在他们的新公司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将是完全不同的。 我的意思是,曾光明在今日头条可能很难扮演像赵天那样有用的角色,因为他还想在快手做新闻。
头条和快手的成长离不开流量红利期的高效获客,但两家公司最让同行羡慕的其实是产品可怕的留存能力。 拥有数千万的日活跃数据,两款产品的长期留存率竟然还在不断上升。 只不过,今日头条的留存主要得益于机器学习的系统能力,而快手的产品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品的网络效应,这是创新媒体和强势内容带来的。 比如火山小视频的向下滚动操作是观看下一个视频,强调推荐最大化内容消费。 快手的下划线是扩大评论区,希望用户能在这里感受到产品的社区氛围。
说到网络效应,就必须提到推荐和关注的关系,以及KOL生态。 今日头条先推荐,后跟进,一路走来并不顺利。 快手直接将推荐视为关注的触发因素,并成功培育了极其繁荣的UGC生态系统。 从这个层面来说,快手的产品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就KOL生态而言,今日头条现在被批评靠头条赚钱,而自媒体不赚钱,这与快手相反。 因此,今日头条只能继续为用户提供补贴。 去年60亿的收入,今年将花费10亿用于内容购买。 由于今日头条以点击收集用户画像进行推荐起家,催生了大量希望从平台骗钱的头条党和专题内容。 而快手只需要提供好的直播工具,就等着和用户分钱。 快手用户只有进入首页才能获得关注。 能上首页,肯定有很多用户喜欢。 KOL必须不断产出好的内容来吸引粉丝的关注。
当然,过于社交也有缺点。 比如,快手的商业化就会比今日头条困难得多。 人们对于首屏上与人相关的内容会更加挑剔,而朋友圈在广告方面却一直胆怯。 不像今日头条的用户很容易接受那种量产的内容,大家没有一定的期待,可以容忍他。 广告。
手快速向上、向下
快手和快手都是中国UGC的典型代表。 他们都大概率利用社交反馈来刺激用户分享并获得存在感。 只是运营比快手重要得多,纯文本内容的质量也比短视频高得多。 本来,文字制作的门槛应该比视频低。 于是,快手彻底打破了UGC的门槛,做到了没有门槛。
快手和快手都有非常规的认知。 快手的直播可以消磨时间,可以长时间观看,是视频娱乐。 但很容易忽视第一个屏幕,因为我想追求价值并得到最正确的答案。 本来应该是用户消费视频的决策成本更高。
快手用户和用户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两个世界,而且来自非常严重的阶层分化。 快手是一个社会人,也是一个专业人。 快手一切都是顶级的,都是疯狂的,是对理性和秩序的追求。 快手是社会无产阶级的狂欢节。 吃货们喊麦贵步舞,宣战砸车震动社会,老铁双击就好了。 它是由城市精英和低透明度守护的社区鄙视链的顶端。 清北人多如狗,985到处走,年薪20万以下的人连评论都不敢写。 快手和快手是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距离最远的两款产品。
快手一直面临的问题是用户基础的固化。 80%的用户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让谁都觉得不舒服。 快手想要发展,必须获得真正的一二线城市用户(而不是底层用户),或者走向国际化(像今日头条那样不成功)。 快手今年的市场预算应该不少于3亿元,主要投入综艺节目,以提升品牌形象。 毕竟,我认为从用户契合度的角度来看,快手最理想的投放目标应该是乡村爱情故事,但很明显,快手想要洗掉身上的土色标签。 最大的问题是用户基础的固化,但相反却缺乏渠道下沉和年轻用户。 成为标准用户的最低标准应该是大学毕业生。 这部分人群仅占同行的20%。 如何扩大用户群是一个问题。 大问题。
事后看来,对于快手来说,命名跑男作为植入物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快手的初始推荐库没有改变。 主要感受还是北方农村人的搞笑日常。 跑男在南方很多城市都火爆,无法比拟。 再者,如果快手签约明星来快手做直播,与普通人去中心化的产品引导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而且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快手不动员用户帮他宣传。 相反,每次投放广告时,都会先与有经验的用户进行交流,甚至为了讨好老用户,还发布了一组有点莫名其妙的户外。
快手一直坚持价值中立、“不打扰用户”。 于是,快手的低俗之风盛行。 虽然后来被压力整改,邯郸大妈和假慈善都消失了,但这些毕竟是表面文章。 后续内容运营,品牌调性和产品机制没有改变。 它一直在努力建立和完善一套规则、边界和约束。 例如,去年百度魏则西事件中,该网站屏蔽了六位顶级大V,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刷点赞的行为干扰了信息流动,与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不同。
快手之所以有今天的丰富、热闹、有趣,是因为早期的放任不运营,但今天坚持不运营这个用户群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算法还是运营都需要围绕价值观。
去年年底,张一鸣在接受小晚采访时表示,今日头条没有主编,算法没有价值。 他没想到人民日报当晚发表评论:“信息时代,算法更需要一个主编。”
于是,财经类的采访很快就从整个网络上消失了。
尊贵的用户请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