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品牌咖啡专营店内,店员正在忙碌。
一位顾客去奶茶店购买奶茶。 (@视觉中国)
市民在便利店选购商品。 (@视觉中国)
蓝雄胜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选择自主创业。 对于初出茅庐的初出茅庐的人来说,向父母、亲戚朋友借10万到30万元,利用现有的品牌效应开一家加盟店,不仅创业成本合理,而且风险似乎比“创业低很多”。从头开始”自己。 相对而言,它更有吸引力。 因此,很多创业年轻人在“冲动”下签订合同、开设加盟店,以为一年半载就能回本,但现实往往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 年轻人创业、开加盟店容易遇到哪些“陷阱”? 如何避免这些“陷阱”? 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有子(除署名)
开加盟店容易遇到哪些“陷阱”?
全程监控创业加盟网站,任何“违规行为”都会被扣除
开业不到两个月,28岁的阿斌就已经开始销售奶茶店。 整店转让价为25万元,其中包括3年的加盟管理费、设备费、装修费以及1年的店面租金。
阿斌刚进这家奶茶店的时候,首先觉得味道不错。 进一步了解后,他了解到一杯20元的饮料毛利润可达12至15元。 阿斌展示了目前其他加盟商每月的营业额,再加上客服人员的一番话,让阿斌更加坚信加盟品牌一定能赚钱,于是很快就签下了合同。
但创业没多久,阿斌就发现自己“好像被骗了”。 “奶茶店的操作间按照要求安装了摄像头,我们在制作饮品的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拍下来,任何不规范的操作都会被扣除。”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制作一杯“椰奶拿铁”。 按照品牌方的要求,需要“先放冰块,再放椰奶,最后倒咖啡”。 用于清洁容器的刷子也必须放置在指定位置。 一旦店员在操作过程中错位被抓获,将被扣除1500元。 “一开始生意还不错,但有时候顾客太多或者外卖订单太多,店员往往比较着急,搞乱了一些操作步骤,所以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被扣款。虽然我尝不出其中的差别。” “先放椰奶”和“先放冰块”这两种饮料味道有什么区别,但是品牌不关心这些,会扣一次。我们店刚刚开业,而且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扣分。”
阿斌现在很后悔自己在签订合同时没有仔细阅读这些扣除和处罚的细节,也没有仔细了解与其他加盟商的情况,而只是单纯关注营业额和毛利。 “利润还可以,但是扣的太多了,我觉得自己太年轻了,已经‘套路’了,所以得尽快转亏为盈。”
收购被“逼卖”,创业者小白遭遇咖啡豆“噩梦”
蓝雄胜,广东盛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多年来参与各类特许经营案件。 他告诉记者,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是特许经营的法律术语,近年来,涉及青年企业家的特许经营纠纷呈上升趋势。 其中,咖啡、奶茶等投资成本低、毛利高的饮料甜品店是纠纷的“高发区”。
“去年,我处理了一起研究生开咖啡店的纠纷案件。” 蓝雄胜介绍,2022年,客户小刚加盟中山一家咖啡店。 “一开始,他觉得这个品牌的商业模式不错,咖啡豆是自家生产的,不需要像其他咖啡店那样到外面买豆,运营成本看起来比较低。”
但在实际经营中,小刚发现,由于店面选址不尽如人意等原因,销量一直无法提升。 根据合同,无论业绩如何,小刚都必须定期向该品牌采购一批咖啡豆。 结果,在之前的豆子吃完之前,小刚被迫又买了更多的豆子。 “品牌方要求小刚至少每两周向他们购买一次咖啡豆,虽然每斤只有十几块钱,但他却被迫一次性购买了50斤;此外,品牌方还会出售一些咖啡豆。”咖啡豆价格昂贵,这些豆不是按斤卖的,一袋要70到80元,加盟合同除了买豆之外,还规定了品牌方定期指导的费用,这让小刚要支付7000到8000每月1元。”蓝雄胜说道。
“年轻人创业容易冲动,对事物的把握和定性不够准确。” 蓝雄胜表示,小刚一开始并没有仔细研究合同,只看到毛利很高,而且加盟费只有7万到8万元,可以分期付款,我以为可以支付一年左右就收回了成本,但因为买来的豆子吃不完,店铺经营越来越困难。 而由于违约金过高,小刚也不愿意提前解除合同。 最终,该案在法院的主持下通过调解得到解决。
多数产品长期“缺货”,加盟便利店并不“方便”
除了奶茶店、咖啡店之外,便利店的加盟近年来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蓝雄胜介绍,便利店特许经营合同一般很长,有主条款和配套条款。 “主要条款的内容通常较少,主要是约定特许经营期限和特许经营费用,但配套条款会很长,比如同一品牌的两家便利店之间的距离不能少到底有多少米,品牌如何进行铺货等等。” 蓝雄胜表示,此类配套条款往往最容易引发双方纠纷,比如合同中规定“1公里内不能出现两家同一品牌的便利店”,但品牌方往往默许这种情况为了赚钱的出现,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原来店铺的盈利能力。
蓝雄胜曾处理过一起便利店纠纷案件。 本案中,店主花费约5万元加盟一家品牌影响力较弱的便利店。 品牌方负责店内饮料、香烟、零食等的配送和补给。 需要从品牌方分销的商品很难订购。 “很多品类在系统中常年缺货,大部分都无法订购,导致店里长年只能销售单一品类的商品,很难迎合更多的顾客”。 业主认为这与原来的合同不符,结果操作变得更加困难,只好通过诉讼终止合同。
蓝雄胜表示,人们创业和加盟便利店主要有两个考虑。 一是便利店的品牌影响力,这是基点; ,便利性强。 “这两点是开便利店最吸引人的地方,但如果不能实现,加盟商肯定会有意见。开便利店本来就是薄利多销,但有些品牌可能才刚刚起步,而且品类比较单一,很容易急于招募加盟商,最终导致双输的局面。”
记者调查:
客服经常声称“半年就能回本”。 中高端品牌加盟要求高
针对此前采访获得的信息,记者以想要加盟为由,调查了几家茶叶品牌。 记者发现,在奶茶、咖啡店方面,大多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加盟费都比较昂贵,而且也很“惜羽毛”,对开店的新创业者比较排斥; 不拒绝的,加盟费比较低,这些茶饮品牌的客服大多会说,“目前每个加盟店都在盈利,半年左右就能收回成本”到加入一年后。”
某知名茶饮店客服告诉记者,该品牌七八年以来一直以直营店为主,直到去年才开放加盟。 “以前,我们只做直销,以保证产品质量,更好地树立品牌形象,增加品牌价值。因此,我们在开辟加盟店时也会非常重视加盟商的质量,有加盟商资质的加盟商我们不会考虑。” “以前没有餐饮经验。我们对加盟店的选址也有明确的要求,不符合品牌形象和定位的店,无论加盟商认为多好,我们都不会同意。”
另一家定位相对中端的鲜果茶品牌客服告诉记者,他们在广州的门店加盟费近8万元,而在其他城市只需5万元,而且广州的门店数量也比较多。广州主城区已经饱和。 “我们要保证每个加盟店的客流量,如果大家都挤在一起,对于已经开业的店来说就不好了。” 客服表示,他们在广州有400多家加盟店。 “每家店都是盈利的,每月营业额从20万元到40万以上不等,店里一杯饮料的毛利润能占到60%。比如20元的饮料可以赚12元。”
客服表示,他们不拒绝创业“小白”,但必须参与店面选址。 “我们不能完全让加盟商选择地点,因为一家店倒闭会对品牌造成很大的损害。”
客服还介绍,店内必须安装摄像头,监控店员的整个操作过程。 “我们主要担心一些脏乱差的情况,这是为了保护我们和加盟商。” 当记者要求先看合同文本时,对方表示只有合同签订后才能看。
在一家比较低调的柠檬茶店里,客服表示,他们的加盟费只要3万元,但原料每周都需要向他们采购。 “柠檬等食材和包装都要从我们这里采购,现在店里的销量还不错,半年就可以收回基本投资。” 记者查询该公司背景时发现,该品牌并无相关特许经营权。 资格。
律师建议:
市场调研 加入前至少一个月,先查舆情和资质
蓝雄胜介绍,我国很早就对企业特许经营活动进行规范,目前有效的相关管理规定包括《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 《商业特许经营信息公开》等,对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开展特许经营业务、接受加盟商投资、开设专卖店等都有详细规定。
他表示,一些流量明星代言的加盟店尤其需要警惕。 “前段时间,出现了很多流量明星代言的奶茶店、火锅店,这些店的品牌都是以明星效应为主要基石,一旦明星产生负面舆论,大量的他们旗下的加盟店经常被抢购一空,对于商家来说,投资成本可能一下子就消失了。
蓝雄胜认为,特许经营的很多“套路”都是相似的。 品牌往往会把毛利和成本解释清楚,让加盟商似乎觉得“期望还不错”,但长期来看,往往会出现几类问题。 “一是纯粹依靠明星代言效应,一旦明星产生负面舆论,店铺就无法继续开张;二是各种小扣款;三是配套条款中品牌方没有做到,导致店铺无法继续营业。”给加盟商造成损失。”
如何规避加盟风险?
蓝雄胜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做好市场调查。 进行1个月以上的研究比较合适。 要搞清楚商家品牌的基石是什么? 牢固吗? 还要调查拟开店的位置、附近的人流量、人群的喜好。 不要仅仅被低廉的特许经营费和客户服务的言语所迷惑。
二是考察品牌的特许经营体系。 品牌方如何发展特许经营业务? 如何管理加盟商,具体要求是什么? 如果不遵守规范会有什么后果? 品牌方的管理模式一定要吃透,要用各种方法去了解清楚。
第三,要考察品牌的舆论。 查询品牌是否有负面新闻,利用相关软件查询是否涉及诉讼,品牌商是否具备特许经营资质等。特许经营资质可在商务部官网商业特许经营信息管理平台上查询商业。
第四,刚创业的“小白”不宜以个人独资开加盟店。 因为试错成本太高,在还不熟悉市场的时候,可以两个人以上一起开车。 如果遇到问题,可以一起讨论,共担风险。
第五,要理性分析。 当品牌给出的承诺或者营销策略与之前的研究完全不同时,就必须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尤其是当品牌给出的数据比之前的研究要好很多的时候,我们更要提高警惕。 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合理评估加入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
第六,与品牌签约前一定要谨慎。 特许经营合同的文本通常很长,尤其是一些电子合同。 一定要注意每一行小字,点进去看看是否还有合同。 请务必仔细阅读完整的合同文本,如有异议请提出,并及时解决。 否则,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前期无法预见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