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这一代00后并不迷恋大工厂,也积极拥抱“下沉”。 超过30%认可高级蓝领和新型农民职业; 当这些年轻人初入职场时,“整风者”的标签或许只是一种刻板印象,只有10%的年轻人直接对加班说不……这些来自每个年轻人真实选择的合集,展现了思考与真实当今新一代对职业、就业和生活的态度。
01 选择
在爱情和性价比之间摇摆? 《围城》的专业选择:
只有40%的年轻人不会转专业,60%的应届毕业生建议根据行业前景选择专业。
为了兴趣还是为了就业? 职业选择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代代年轻人。
尤其是在“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观点盛行的今天,皮克专业的复杂性进一步升级。 搜索引擎热门文章中,“天坑专业”、“朝阳专业”的榜单每年都在变化; 而近期因志愿教师张雪峰专业推荐而引发的热搜中,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也互不相容。 。
但事实上,无论是一开始了解后感兴趣,还是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建议,还是因为就业前景而报考,似乎总有一个“围城困境”。选择专业:专业外的人想进来,专业内的人想加入。 人们想出去。
报告显示,在面临是否重新选择专业的问题时,43.18%的年轻人表示对自己的专业非常满意,不会改变专业。 不过,这也意味着有近60%的人想换专业,选择新专业。 。 其中,近20%的年轻人明确知道自己不想读当前的专业,但仍然没有弄清楚自己特别想读什么专业。
想转专业的主要原因包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40.35%)、这个专业学术要求高、压力很大(26.04%)等。
然而,不同专业的年轻人的实际感受也不同,尤其是当评价视角与就业和“金钱前景”相关时,看法截然不同。 总体来看,工科类专业(如电子信息、能源电力等)、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会计等)、社科类专业(如经济学、教育学等)的年轻人对他们所学到的东西非常满意。 各专业因“就业机会广泛”、“薪资可观”而受到高度认可; 而管理类、医学类、理科类专业的学生则更有可能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可以找到自己选择的工作”。
站在毕业和步入社会的十字路口,2000年后的毕业生可能对自己的专业有“复杂”的看法。 作为“有经验的人”、前辈,他们刚刚面临市场实际就业需求的冲击。 因此,对于新生选择专业的建议是比较现实的。
其中,61%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应届生关注行业前景,考虑未来就业; 59.04%建议考虑自身情况(如性格),选择适合自己的; 52.21%的年轻人建议新生需要均衡选择专业。 个人兴趣和家庭、经济等实际因素。
02 多元化
不要迷恋大厂商,也要拥抱“下沉”:
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中,一半以上更愿意在体制内工作,30%以上的人认可高级蓝领和新型农民职业。
对作品的评价和选择,是新一代对现在和未来的思考最具体的体现。 当今年1158万应届毕业生步入社会时,他们的“用脚投票”将掀起又一波浪潮。
随着外企、互联网巨头逐渐失去光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到底什么是好工作?
报告显示,求稳已成为时代共识,稳定就业更受青睐。 55.02%的应届毕业生认为,体制内稳定、结构稳定的工作是好工作。 当时间维度延伸到从大一到大四的不同学业阶段时,越接近毕业,年轻人越渴望一份稳定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高级蓝领、新农民、技术工程师等专业性强的岗位,以及公益救助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社会意义的岗位,被应届毕业生认可度达到30%。 可见,多元化的职业选择观正在形成。 看来,无论是脱掉“孔乙己长袍”的讨论,还是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投资农业等领域的实践,年轻人并没有采用单一的“成功模板”。 束缚自己,开始探索在不同方向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方法。
虽然求稳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在毕业后实际选择方向的时候,我们也能看到年轻人敢于冒险、敢于拼搏的动力。 除了就业(59.84%)、公考/升学(34.54%)、考研/继续深造(26.1%)等热门选择外,创业也是年轻人的重要选择,尤其是在新技术催生新趋势的情况下并带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互联网、文化创意、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成为2000后毕业生选择的三大创业赛道。
此外,现阶段有20%的年轻人选择Gap。 从现实来看,破纪录的毕业生数量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持续营造焦虑氛围。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年轻人在此时选择暂时停下来,这或许是“逃避可耻但有用”的另一种解读,但这其实是年轻人清醒、谨慎的选择。
暂时放慢脚步,打破只能线性前进的社会时钟设定,一些年轻人正在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将“时钟”的定义掌握在自己手中,探索更多人生分支的可能性。
03 对比
整流器,还是整流器?
只有10%的年轻人直接对加班说不,70%的2000年后出生的工人过着“双重生活”
2000年后,这个群体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多次热搜和好评短视频中被贴上“放荡不羁、热爱自由”、“叛逆一代”、“职场整风者”、“一言不合就辞职”等标签。 求职时应该注意什么? 如何适应角色的转变? 刚进入职场时,你的表现如何?
报告显示,在实际求职过程中,与“年轻人更看重成就感和价值感”的刻板印象不同,后浪找工作时最看重的是“薪资”(54.62%)。 这一比例远远超过未来发展前景(34.94%)、职业稳定性(29.72%)、工作环境和工作生活平衡(28.92%)等“软”条件。
当前,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频频成为职场人士在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但口口声声向往“平衡”、“自由”的年轻人其实清楚地知道,有“面包”才是安身立命的关键社会下层。 主要焦点是实用主义。
找工作是一场斗争,适应职场也是一场挑战。 走出象牙塔,在新的组织和环境中找到合适的职位并不容易。 更难的是,被视为“职场整风者”的00后,似乎肩负着更新职场氛围的重任。
事实上,他们对996和加班文化有何看法? 数据显示,与大众印象有些不同的是,被视为“无比自我”、“离经叛道”的00后,在面对职场压力和高强度环境时,却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忍耐力。 12.13%的年轻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此外,47.43%的00后表示不会做无意义的工作,除非真的有事可做、能产生价值,28.75%的人认为“不太喜欢,但说起来容易”如果他们支付加班费,什么都可以。” 只有10%的年轻人明确拒绝996、加班。
当然,加班文化只是00后进入职场后面临的影响之一。 在本次调查中,年轻人表示最不能接受的职场文化是职场俚语(61.21%)。 赋能、扣人心弦、粒度、逻辑闭环,以及其他一系列“字字都认识,组合起来看不懂”的语言,总是需要后来者在时间和实践中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此外,等级/权威文化(41.38%)、失实名(26.72%)、周末团队建设(18.1%)也困扰着每一位职场新人。
面对这些困惑,迷茫的00后也渴望公司同事、领导/导师、亲友等的“伸出援手”,获得信息和情感上的帮助和引导。 在互联网拉平信息鸿沟的背景下,灵魂等平台和广大网友也变身“网络职场导师”,成为帮助年轻人打破隐形壁垒、顺利融入职场的关键人物。
找到出路,积极面对,新一代工人勇敢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数据显示,41.01%的年轻人在三个月内迅速适应职场00后学生创业做什么好,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 只有1.9%的年轻人表示还不习惯。
然而,适应职场并不意味着年轻一代已经磨平了棱角。 他们更了解职场规则,找到了另一种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方式,那就是在通勤和下班之间制造对比。 数据显示,2000年以后出生的劳动者中有70%过着“双重生活”。
有些人上班时是沉默的上班族,下班后是一群朋友。 有的人上班时全身赤裸,下班后却是潮流酷炫的滑板女郎。 在各大平台流行的“上班与下班”对比视频中,年轻人用对比来区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之间自由切换。 “反差性格”、“改变生活”,有时对于妓女来说只是一种安慰。 现实的焦虑和寻找更好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转型、适应、平衡、融合……在这场对00后的洞察中,以从毕业到进入职场的关键节点作为观察截面,我们可以看到新生代的迷茫与迷茫,我们也能感觉到。 他们的主动性和进步。
尤其是在讨论中总提到“不确定性”的今天,站在人生重要转折点的年轻人积极应对新时代的变化,对抗传统惯性,展现自己的态度,也在寻找自己的方向。为未来而奔跑的道路。 走向生命的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