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过各种兼职,发现自己最想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些事情。所以,我决定创业。” 杨旭东是江苏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他将于九月开始上学。 他现在已经是一名大三学生,但他已经和伙伴们一起走上了创业之路,并且还选择了一个与自己的专业关系并不密切的领域:社区活动策划服务。 “我们设计了很多适合不同人群的课程,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大家拥有更好的心情。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本土的EAP(员工心理援助)品牌。”
像杨旭东这样充满理想的年轻企业家还有很多,其中不少是2000年后出生、刚刚进入大学的人。 这两天,以上海民间非营利组织“黑苹果青年”(上海零点青少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为首的百余位这样的大学生创业者齐聚上海,对创业导师、投资人进行采访、创业服务机构。 路演。 大学生创业项目虽然年轻,但体现了他们对社会和经济的关注。
杨东旭坦言,自己早期并不知道如何创业:“EAP的初衷是员工心理援助,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但对于像我们这样刚刚起步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来说,一开始很难进入企业提供服务,如何设计一个有特色的EAP项目也是一个难题。”幸运的是,学校的创业导师给了在他的建议下,他和合伙人决定从体力活开始,“因为做体力活需要全神贯注,可以平静心情。”同时,他们将自己的项目命名为“星旗社区”,决定从社区创业。服务定制。“前六个月,我们走访了40多个社区,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活动; 我们还设计了不同的手工艺课程,有的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有的使用其他国家的传统手工艺。 我们对课程进行思考后,首先要求学生在学校尝试,然后改进,最后推广到社会。”
由于新服务瞄准了小众领域,去年才推出的“行气社区”今年6月就已实现盈亏平衡。 杨东旭对此感到非常自豪:“我们与一些社区签订了一年的合同,每周都会进入社区上课;也有很多企业和机构会根据情况不时要求我们提供服务。实际情况,每周最多去社区8节课。” 对于未来,他们也有规划:“把课程设计得更加系统,更好地体现EAP的价值,服务更多的人。”
“创空间”项目创始人匡亚轩是上海政法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学生,也看到了社区服务定制化的发展空间。 但与“星旗社区”不同的是,他们主要服务青少年,希望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和责任感现在00后该怎么创业,以免老是看手机,成为“头目”。 ——堕落的人”。
“我们设计了一个名为‘零信号实验室’的活动,参与者要暂时告别手机,充分参与社区讨论;每次实验室的主题都不同,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例如,近日,我们组织了一次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实验室活动,我们不仅希望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希望他们能够为校园垃圾分类和处理提供建议和意见。 “实验室,我们确实形成了更好的建议,我们计划与学校沟通,看看是否可以实施。” 匡亚轩表示,自去年成立以来,“创空间”已举办了10余场落地活动。 对于未来,他和伙伴们的愿望不是赚钱,而是运用所学,让社会工作变得更有价值。
同样想学以致用的还有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曹凤帆。 他的创业方向是“竹编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械化解决方案”。 “我来自安徽富阳界首,竹编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我自己也能做。然而,近年来,竹编技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比如编织效率低、成本低等。” “生产能力越来越差,工匠越来越少。我这些研究工业机器人的人都在思考能否将竹编中的重复性工作实现自动化,而工匠的手工技艺能否体现在产品设计等附加值更高的领域。”
他的想法在学校得到了支持。 “我们团队现在有10个人,但我是安徽阜阳人。但大家都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 曹风范表示,有意义带来动力。 他们设计了机械化竹编工艺,制作了三维针织示范机。 使用演示机进行实验,重复编织过程实现自动化后,生产效率可提高5倍。 这些创新成果也为曹风帆及其团队获得了8项技术专利和多项大学生创业创新奖项。
“今年暑假,我们还在研究竹篾制作工艺的机械化优化方法,希望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材料损耗。希望用现代技术将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曹风帆说道。
上海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施南昌认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充满创造力,其中很多与公益相关,强调服务价值而不是商业回报,这是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特点。 通过对接创投资源,有价值的创业项目可以走得更远,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为年轻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以聚集众多大学生创业者的“黑苹果青少年公益扶持计划”为例。 该计划已实施8年,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项目启动资金、能力培训、专业指导、项目评估、社会交流等方面支持。 数据显示,项目启动以来,已收到全国大学生项目提案3591份,支持公益团队479支,提供扶持资金超过250万元,直接影响超过5万名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