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头族”越来越多,一批打着“边看视频边走边赚米”为噱头的赚米APP频频出现,以吸引用户下载安装。然而,这些赚米的应用真的能赚米吗?他们有什么技巧吗?南都记者发现,很多赚米的APP从注册到提现都是费时费力的。如果你不小心,你可能会落入陷阱。此外,此类应用程序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这一点不容忽视。
观看500个视频赚取10元
“你可以通过看视频来赚米”,“你可以通过走路来赚米”。在家过着退休生活的肖女士,在看短视频时,经常会看到这类赚米的应用程序中植入广告,声称自己在闲暇时间通过手机上的简单操作就能获得一定的回报。这种诱惑不禁让她心动。
肖女士在她的手机上下载了三个赚米的应用程序。根据不同平台的规定,看视频、走路、做任务都可以兑换金币,然后可以提现。“一开始我以为几千金币很容易网上赚米的软件有什么风险,后来发现1万金币可以换1块钱。” 肖女士算了算,她每天走1万步只能赚700多金币。秒,只要三五分钟,三个软件轮流看,最少四五百分钟能赚1到2块钱。而且随着提现量的增加,赚米的门槛越来越高,同时赚到的金币越来越少,“钱越来越难赚”。
在广州工作的张然(化名)告诉记者,他下载了一个资讯软件,在看新闻的时候,页面不断弹出“看新闻一分钟可以领xx元”的广告。 " 积累了几毛钱,推荐内容质量很差,最后还是选择了“卸载”。
南都记者在网上搜索“赚米APP”这个关键词,发现各种广告链接层出不穷。为规避监管,部分APP不上架正规应用商店,而是选择网上发布,通过链接下载。此外,不少APP还设置了看似丰厚的推荐奖励,比看视频、走路、做任务赚米要容易得多。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各类赚米APP的病毒式推广。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公布的广告监测数据也显示,去年下半年,此类“净赚”广告占深圳所有监测广告的13.8%。%,
那么,下载这些APP真的能赚米吗?具体操作上,以一款赚米的APP为例,广告号称看视频立马提现10元,还可以免费抽奖,给人一种很快就能提现的假象。但实际上,记者每次观看超过30秒的视频只能拿到0.02元,而平台规定提现至少需要10元,也就是说至少可以提现500次,而且大部分它们是广告和其他内容。部分APP需要达到设定的“等级”、“步数”等目标才能退出,退出的过程中障碍重重。
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热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中老年人沉迷于用手机做“任务”赚米。他们要么在家照顾孩子,要么退休后有很多空闲时间。,并且通常非常重视金钱。
今年50多岁的张阿姨告诉记者,她身边的朋友曾经推荐她下载一个视频极速版APP。因为推荐后的丰厚奖励,同龄的亲友基本都下载了各种赚米软件,利用业余时间赚米。挣Q。至于有没有录入个人信息,怎么绑定微信账号,怎么注册登录等等,张阿姨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别人教我怎么做的。”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高延东认为网上赚米的软件有什么风险,中老年人热衷玩赚米APP的原因是他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刷手机可以赚零花钱电话软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更好的消遣方式。但与年轻人对个人信息的严格保护相比,中老年人接触智能手机的时间较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归根结底,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社会对中老年群体重视不够。”
警惕:个人信息有泄露风险
除了获得的奖励与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成正比外,不小心使用此类APP还可能带来各种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泄露个人信息。小轩(化名)告诉记者,他下载了一款赚米的APP后,就开始频繁接到骚扰电话,大多与网贷或“刷D”有关。肖女士曾经玩过一个猜成语的赚米应用。因为对这类软件不熟悉,点击一个选项后莫名被扣了20元。事后她回忆,应该是APP绑定了她的个人微信账号造成的。至于什么时候绑定,怎么绑定,她好久都想不起来了。从此,因为微信账号是手机号,
记者调查发现,个人信息的收集往往发生在提现环节。平台需要绑定个人支付宝和微信账号,同时获取用户的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首次注册并登录APP时,也会弹出页面提醒。在使用过程中,会收集用户提供的信息,以保证产品的正常基本运行,并需征得用户同意后方可使用。
此类APP可能涉嫌传销或虚假宣传
此外,不少赚米APP故意夸大赚米效果,涉嫌虚假广告,并设置丰厚的推广奖励,这也引起了法律界人士的讨论。
号称走路就能赚米的“去步”APP,2022年将因涉嫌传销、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WF行为被查处。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些赚米APP的用户,利用部分用户获得利益后,向身边的亲友推荐,并在推荐成功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徘徊在监管的灰色地带。
那么这种奖励模式是不是类似于传销的元素呢?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公益律师廖建勋认为,一些赚米的APP会通过推荐新会员下载获得相应的奖励,类似于传销,但不是必须成立的。传销只有在涉及三级时才成立,有些APP通过推荐下载只涉及两级,不能构成传销。“但是,如果该行为涉嫌构成传销,将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廖律师表示,如果消费者认为该赚米APP的行为涉嫌构成传销,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举报者将由市场监管部门查处。
廖律师认为,如果这些赚米APP的本质是诱使消费者下载,但实际上是变相投放广告,则说明存在欺骗行为。其次,有的APP声称玩游戏、走路可以轻松赚米,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显然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构成虚假广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此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虚假广告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何预防
警惕非正规应用市场下载 建议多部门合力整改
网络安全专家何占强表示,用户在下载和使用赚米APP时,首先要了解赚米的原理,以及在此期间获得了多少权限;其次,衡量投入的时间成本是否与所赚的钱成正比。最后,要特别警惕那些只能通过网络链接从非正式应用市场自行下载的APP。“如果一个APP连正规渠道都没有,风险很大,这是常识问题。”
何占强认为,为了防止落入消费陷阱,用户首先要提高认识,没有免费的午餐。“很多APP背后都是机构企业,为了赚米,消费者必须用正常的商业逻辑做出判断。”
高延东认为,此类APP充斥网络,不少用户反映个人信息泄露甚至上当受骗,这表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需要加强监管。“APP提供者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中老年人是网络服务消费者。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权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依法追究经营者侵权责任。另外在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属于公安机关网络安全部门的监管范围,如果用户遭遇财产诈骗,也属于公安机关的监管范围。”
面对赚米APP行业的乱象,有业内专家指出,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行动,合力整治。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号召各互联网企业增强法律意识,加强自我审查,提升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共同引导互联网健康发展。市场。
对此,高延东表示,首先,监管治理应该有法可依,可以制定网络软件应用市场准入标准和监管制度依据,包括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边界,以及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责任。当它不能被撤回时应该被假定。二是公安部门、网信部门要加大对网络诈骗、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惩戒力度,建立老年人赚米类APP等软件集中投诉平台,对投诉量大的APP下架,并对他们的开发者处以罚款。个人惩罚。最后,互联网平台企业应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监督纠错机制,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管,切实履行企业行业责任。对于老年人常用的APP,可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专用界面,同时可以给予信息安全更高的保护。
撰稿:南方都市报记者张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