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迄今共有8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社会经济领域,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成就更是熠熠生辉。 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创办和经营的公司年收入总额已超过2万亿美元。 如果算作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的话,它位居世界第一。 第11、以MIT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模式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模式,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创意平台
每年12月底到2月初这段时间是MIT的独立活动时期。 独立活动期是MIT学生最自由的一个月。 他们可以为所欲为。 这个月创造力也特别活跃。 有的甚至转化为创新甚至创业。 好推首码就是这样创立的。
1988年1月,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发明了一种名为“Rod”的游戏。 学生们将麻省理工学院一位名叫罗兹的人工智能教授的头像印在纸板上,并用机器人控制水炮向罗兹教授“射击”。 游戏规则是,无论罗德教授的头像放置在哪里,机器人都应该在1分钟内识别出该头像是否是罗德。 如果是的话,它就可以将水枪对准罗德教授的鼻子了。
这场比赛刚开始的时候,参加的人还很少。 得知此事后,罗德教授决定“牺牲”自己,并发出通知:“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我会在科技广场更换我的分身,你们可以用机器人控制水枪,瞄准我。” ” 他照他说的做了。 每天下午四点,罗德就坐在那里和学生们有说有笑。 一周过去了,他的衣服已经基本干了。 大多数机器人在一分钟内无法对设计目标做出判断,因为它们还无法识别罗德是谁。 就在独立活动期即将结束时,一个名叫海伦的女孩向罗德的鼻子开了第一枪。 海伦坐在罗德旁边,水枪只射中了罗德,没有射中海伦。 第二个学生科林设计的机器人也开始了识别游戏,却故意往罗德教授的裤子上喷水。 罗德教授知道自己被“愚弄”了,也颇为无奈,只得加入了学生们的行列。 玩笑。
很快,“识别罗德”游戏的获胜者科林和海伦就获得了首码的5万美元资助,一边读书一边创业。 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园创办了一家公司。 该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首码。 2011年,家用吸尘机器人销量突破600万台,创造了消费机器人历史最佳销售业绩。
MIT是一座充满创意的“工厂”,而这些好的创意往往会带来创业机会和商机。 创造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麻省理工学院激发创新、鼓励创业的适宜环境中产生的。
麻省理工学院闪亮的名片
“你是哪所大学的?” “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哇!麻省理工学院!”。 “哇”包含了全世界对麻省理工学院的赞誉和敬佩。 “世界上最好的理工大学”、“科学家的摇篮”、“令众多莘莘学子敬仰的科学殿堂”等等,不胜枚举。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麻省理工学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引领着科学研究的前沿。 成立一个半世纪以来,麻省理工学院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成就和突破举世瞩目,其创新研究始终引领时代潮流。 麻省理工学院在电话、电磁学、雷达、高速摄影技术、办公室复印机、癌症治疗、计算机、互联网、人类基因序列破译和时间旅行等领域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麻省理工学院诞生了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或许MIT在创新方面的成就实在是太耀眼了,以至于外界对它的理解还只停留在技术创新方面。 其实真正了解MIT的人都知道它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创业精神。 麻省理工学院利用其创新成果进行创业的成就可以与它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相媲美。 在社会经济领域,MIT更闪亮的名片是其近乎传奇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
迄今为止,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创办的公司年营业收入总额已超过2万亿美元。 如果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它将排名世界第11位。 其中不少是大家都熟悉的财富500强企业。 例如通用汽车、惠普、英特尔等。此外,还有一大批由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创办的行业领先企业,如飞机制造巨头麦道、半导体行业巨头德州仪器、国际数据网络先驱和领导者3COM,以及剃须刀行业领导者吉列,全球最大的信息、出版、研究、展览和推广首码IDG,国防产品领导者雷神公司等。
技术创新是麻省理工学院校友企业创建和成长的基础和核心。 正是因为拥有技术创新的基因,麻省理工学院校友企业在市场上展现出独特的竞争力,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抄袭和超越。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企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企业都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这与麻省理工学院“以科研立校、以技术服务社会”的理念是一致的。
MIT创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资本是“知识”。 这些知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自己的研究。 这就是MIT独特的创新创业模式。 它对科学创新的追求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并且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想法。 在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下,很多想法都转化为现实产品并成功创业。 因此,MIT积累的创新气质是其创业的基础和源泉。
麻省理工学院开创了以大学为主导,大学、***和产业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在美国学术界拥有独特的地位。 在这种模式下,麻省理工学院实现了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教学和学校效益的优化结合。 这种“大学-产业界-***”模式被称为“三重螺旋模式”,即麻省理工学院与产业界和***(包括地方***和联邦***)建立了一种新的交叉互补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三。 本质上,正因如此,麻省理工学院一直将生产、学术和研究活动视为合一、三合一的活动——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空间上平行进行。
一方面,麻省理工学院通过接受***和工业界的资助并与其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 另一方面,麻省理工学院利用自身优势新型创业模式的特点,向***和社会培养人才和科技成果,服务当地产业升级。 不断创建新的公司和业务来服务当地经济。
成熟的生态系统释放独特的创新能量
经过多年发展,MIT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日趋成熟,释放出MIT独特的创新能量。
MIT从创新到创业一般经历七个阶段:创造力、技术开发、商业化计划、企业计划、企业形成、早期成长、快速成长。 为迎合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先后设立了6个独立机构,各有侧重、有效互补,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孵化器体系”,对促进大批学生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素质人才参与创新创业过程。 关键角色。
为了推动创新创业的实现,MIT有一整套创新创业流程。 各种项目和组织构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内部创业体系:有最初鼓励发明和创新的莱梅尔森项目和媒体实验室; 为初创企业颁发许可证的审批部门和技术许可办公室; 列格坦中心 ( ) 帮助改善业务规划和公司组建; 通过匹配业内人士,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长期指导的服务机构,在整个创业中心提供创业服务。 正是这个生态系统弥合了从创新到创业的差距,不断推动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
任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创新都源于好的创意和创造力。 被称为“创意工厂”的MIT除了拥有充满创造力和智慧的师生之外,还致力于创造适合创造力的环境,从而更充分地激发师生的创造力。
许多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的创意想法被广泛流传。 例如,1994年,学校主楼的圆顶上放置了一辆警车; 通过控制校园内一栋建筑上的153个无线彩色LED灯,设计了一个巨大的“俄罗斯方块”游戏。 这些看似轻松的科技“恶作剧”背后,隐藏着学生们巨大的智慧和想象力,他们给人们带来的启发是“科学很有趣”、“创造力无限”。 MIT鼓励创造性创新的机制和开放宽松的创新环境造就了MIT独特的创新文化。
媒体实验室成立于 1980 年,是麻省理工学院创意创新的发源地。 它致力于开发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其中许多是尖端的技术发明和概念产品。 因此,很多发明都是“不切实际的”,比如研究类鱼行为的氦飞艇和悬浮在空中的三维图像。 、会说话的电脑、编程的乐高积木……实验室充满了创新活力,跳动着数字时代的脉搏。
媒体实验室拥有30多个研究组,研究范围包括:分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纳米传感、机器人、全息技术、互动电影、社交媒体、数字艺术、情感计算机、电子出版、认知科学与学习、手势与故事、听觉计算机、物理与媒体、未来歌剧、可触摸媒体以及视觉与模型等,这些都是极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新兴跨学科领域。
实验室采用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每年有400多个研究计划,其中大部分紧密结合社会日常需求,为竞争激烈的行业提供创意思路。 同时,实验室鼓励原创研究方向和课题,许多前沿研发课题创造了全新的技术成果。 例如,可编程催化剂:纳米级催化剂材料可以通过电磁波控制来改变其运动方向和温度。 这种可编程催化剂的发明可能会引发生物工程、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革命。 有机通信:点对点通信可以直接拨打本地无线电话,无需通过基站。 便携式发电机:超小,方便携带,可以给手机临时充电。 智能家居:超小型且廉价的无线传感器可以控制室内温度、照明、安全、电器和通信。 电子墨水:结合了化学、物理和电子学原理和技术的新材料。 微米级的电子球被纳米级的电场传感材料包裹。 它可以打印在普通纸张或塑料上以显示文字。 、照片、动态图像,具有易读、灵活、制造成本低、功耗低的特点。 它们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非常便宜的显示器,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媒体实验室只是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模式成功的例子之一。 麻省理工学院对创新创业一直抱有开放和认可的态度,并给予创业者大力支持。 师生参与创业不仅符合规定,而且赢得了尊重和羡慕。
创业型大学的标杆
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其独特的创新课程。 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新企业家”,由学者兼成功企业家理查德·莫尔斯教授。 1990年,斯隆管理学院整合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课程和相应的学生活动中心,为有创业志向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帮助。
1996年,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中心成立,负责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发展,致力于创业管理、风险投资、创业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和学术研究。 学校实行终身教授制教学“双轨制”,聘请在创业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教授、专家学者来中心任教,与学术教授遥相呼应,共同提供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实践。对企业家的帮助。 目前,几乎所有顶尖商学院都采用这种“双轨制”来组织和管理相应的创业项目。
2011年11月,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中心更名为麻省理工学院马丁信托创业中心,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业项目大幅增长,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其成功有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向所有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开放。 虽然创业中心设立在斯隆管理学院,但它为所有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课程和指导。
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轨教育。 这一特点充分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构成上。
立足实际问题,鼓励跨学科研究。 创业中心强调立足实际需求创业,鼓励和创造条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共同创业,特别是管理类学生与自然科学类学生的合作创业。 这使得麻省理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既具有工程、生物学等专业技能,又具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学生创业需求的增加,原有的“新创业者”课程不断延伸,形成了理论、实践、产品设计与开发、销售、营销、行业聚焦等多个模块的众多创业课程。 新成立的企业不仅数量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例如 Trast创办的好退首码(全球最大的服装制造商),以及 Swan及其合伙人创办的世界著名生物科技公司等。
许多具有丰富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授、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专家也不断加入这些课程,他们通常免费向年轻创业者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截至2011年,已有各类创业课程30余门(不含“创意平台”短期课程),注册学员超过2500人。
除了创新课程之外,首码在传承MIT创新创业精神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麻省理工学院有超过20个首码,汇聚了学生、校友和创业专家。 它们被系统地融入到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中心的创业教育活动中,极大地激发了创业者的热情。 俱乐部设计的各类创业竞赛形式多样,包括久负盛名的MIT$100K创业大赛,鼓励学生自由组建团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奇思妙想,大胆制定创业计划,体验资本创造过程第一手。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这些首码活动,激发了整个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热情。
自1990年麻省理工学院10万美元创业大赛创办以来,每年都会诞生5-6家公司。 美国表现最好的50家高科技公司中,有46%来自本次竞赛。 如今,已有20多年历史的麻省理工学院创业大赛已成为美国顶级商业计划大赛。 之所以有地位,是因为大赛每年不仅仅是评选优秀计划、颁奖,而是竭尽全力支持和鼓励优秀的书面创业计划发展成实际运营的企业。
高校资源和精力有限,创新与创业难以平衡。 因此,创业型大学往往缺乏科技创新实力。 但麻省理工学院的经验证明,一所致力于服务社会的大学不仅可以在创业方面独树一帜,而且可以引领科技前沿。 原因就在于MIT打通了科研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构建了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使两者不断融合、促进,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