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的影响既是挑战,也是科技创新前行、积蓄力量的新机遇。 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性技术,在新需求、新场景驱动下,正在开启大规模应用的新时代。
在北京海淀医院,放射科的医生正在为患者进行肺部CT扫描。 300多张扫描图像将同时传输至远程服务器,并通过服务器端人工智能软件进行快速筛选和识别。 初步鉴定结果发送给医生只需要十几秒的时间。 随后,医生会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专业分析和检查。
这套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技术来自于创业团队。 它可以帮助医生快速筛查和分析常规肺部CT图像,以辅助以前的肉眼观察。 在疫情防控期间,该技术还帮助医院进行了COVID-19的初步筛查。
从数据积累到机器学习,机器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基本的图像分析能力,并学习如何发现有问题的图像。 最重要的是速度以秒为单位。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他们快速迭代出第二代产品,不仅在国内医院使用,还在日本、意大利、美国、德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医院投入使用。
在科技创新探索者眼中,疫情是挑战,也是机遇。 技术必须抓住快速爆发的需求,迎接挑战,响应时代。 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以医疗机器人、图像分析、大数据分析、智能红外测温、人脸识别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发挥支撑作用,也获得了规模化应用场景。 。
这是一家研发自动驾驶领域边缘计算芯片的科技公司。 与云计算不同,边缘计算主要是让终端产品即使在网络断开的情况下也能直接完成各种数据处理分析和智能预测决策。 这就需要边缘计算芯片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 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该公司收到客户的特殊订单,将其芯片安装在办公楼的红外摄像机中。
突然从自动驾驶转向测温摄像头创业创新的新机遇,余凯有些惊讶,但他们的芯片完全可以满足摄像头所需的所有性能要求,只需要对前端进行简单的修改。 客户对交付速度感到惊讶,余凯相信,研发积累越多,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就越强。
开放、赋能、快速融入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 2010年以来,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从2014年的19197件增至2017年的46284件。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将达到1040多家,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水平发展到世界先进水平,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 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创新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加速升级。 科技部日前指出,未来一个时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重点建设100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若干万亿级产业和产业集群。千亿级产业群。 产业规模创新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