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互联网巨头入侵、券商渠道收紧等影响,头部金融服务商优势逐渐被蚕食;
2、相较于东财的全牌照、Wind的数据优势,同花顺的强项在于移动端,因此其股价与二级市场相关性较高;
3、人工智能与金融服务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但目前仍未出现有效的应用场景。
资本市场里“挖金子”的人来来往往,却很少有人关注那些“卖铲子”的人。
同花顺、东方财富、大智慧等金融服务商近10年来一直在幕后创造财富,他们的炒股软件、炒股论坛、炒股资讯几乎是每个炒股人士的必备。
只不过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下半场,流量到达顶峰,巨头争夺市场份额,存量资源竞争激烈,金融服务巨头构筑的流量墙越来越难以抵御外部入侵。
12月23日,同花顺股价大跌12.78%至118元,创今年6月以来新低,收盘报123.63元,跌幅8.62%。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变化或受到21日大股东减持消息影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同花顺高层频频减持。
“卖铲子”还能赚钱吗?
与证券公司的爱恨交织
如果说经纪业务是一座金矿,那么券商就是掘金者,而同花顺则是最早的“铲子卖者”。
在Wind忙于开发数据库、东财做股票论坛的时候,同花顺开始为各大券商开发“XX券商同花顺软件”。在移动端爆发的那几年,券商都有自己的炒股APP,而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技术开发者——同花顺。
同花顺自身的股票交易APP同样大放异彩,凭借强大的渠道能力,同花顺2007年就成为三大运营商唯一的移动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接入了几乎所有主流券商交易门户,2015年至今一直稳居证券APP月活跃用户数第一。
可以说,同花顺是与券商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券商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纪业务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同花顺这个移动流量贡献者和App技术开发伙伴。
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随着C端流量见顶,局面逐渐由“打江山”变为“守江山”,双方关系发生微妙变化。
“当券商要发展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时,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所有的流量都在第三方平台上。”私募投资合伙人李明(化名)告诉亿欧,“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客户被拦截了,同花顺APP把券商的客户反向引导到自己的平台上。”
业内人士透露,最多的时候,一些券商近50%的交易来自通花顺App,不仅客户数据和行为被带走,增值服务也被通花顺提供,券商沦为渠道商。
于是一场渠道之争开始了。
先是2015年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以监管整顿为由砍掉第三方客户端接口,随后银河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等大型券商纷纷成立自营业务,与同华顺分道扬镳。
其中,方正证券与同花顺的“分手”最为让人期待。2017年,方正证券在一份公告中宣布因合规违规而断绝与第三方平台的联系,并在最后附上了自家APP“小房”的安装指南。
对此,同花顺迅速反击,称其助力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是利他利己,同时还不忘揭穿方正“旧事”,指责其在上市时隐瞒控股股东与多家公司的关系。
“我们合作了10多年,从来没有出现过合规问题。现在他们看到了流量的价值,想推广自己的应用。”10页同花顺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过去证券公司的业绩考核标准是先看用户数,后看存款数。现在证券公司已经认识到‘实质重于表面’,先看存款数,后看用户数,更加注重流量转化率。”李明说。
这意味着同花顺与经纪公司的利润分配方式发生改变,经纪公司将按照流量转化率而非流量本身进行分成。
财报数据显示,除2022年以外,近五年同华顺来自券商的佣金收入并无明显增长,但2022年起毛利率却出现明显下滑。
“卖铲子”的生意现在已经赚不了多少钱了。
与同伴的血战
和经纪公司解约之后,童花顺的突围之路并不算顺利。
老对手东财则更加坚决,2015年收购西藏同信证券,转型做券商,相当于主动宣布和所有券商决裂。这背后的底气在于,东财早在2012年就成为首批获得基金销售牌照的公司之一,而天天基金网正是其核心业务。
2015年牛市期间,天天基金创下7432亿元的销售纪录;2022年,天天基金再次突破6000亿元的销售纪录在一起这个软件怎么赚钱啊,超越传统分销巨头工行成为行业老大。
不再围绕券商和股票,昔日的“铲屎官”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2022年三季报显示,东财证券服务及基金代销业务收入占比超过90%,还手握公募基金、小贷、保险等多个牌照。
“同华顺错过了收购的黄金时期,现在想要重新获得券商牌照也比较困难。”李明说。
2022年,证监会发布史上最严券商股东监管规定,要求券商控股股东“净资产不低于1000亿元,最近5年连续盈利,最近3年累计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1000亿元”。
“双千亿”门槛,对于年营收仅有20亿的同花顺来说,实在是太过遥远,即便2022年“双千亿”门槛降低,对同花顺来说,依然是遥不可及的。
在基金销售业务方面,同花顺本身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虽然与东财同时获得基金销售牌照,但当时同花顺以App技术开发、服务金融生态伙伴为主,对基金业务关注度不高。”华宝证券战略研究副总监魏一诺告诉亿欧。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同华顺基金代销收入不足1.9亿元,而东财基金的代销收入却是其5倍以上。
潜在的更大威胁来自互联网公司。
在魏一诺看来,拥有巨大流量的互联网厂商一旦发力,或将颠覆现有的基金销售格局,以东财、同花顺为首的整个金融服务市场将受到震动。
“蚂蚁事件之后,阿里巴巴可能会弱化金融属性,强调金融服务属性。目前支付宝的基金代理业务做得比较成功。”
同花顺的另一大竞争对手Wind已在数据服务领域构筑了护城河。
“Wind的成功之处在于贴近客户,销售团队很少在办公室,而是长期驻扎在客户单位,收集需求、教育客户,甚至培养关系。”一位多年前离开Wind的前员工告诉亿欧,“在这一点上,市场上所有宣称‘颠覆Wind’的厂商,都还没有搞清楚关键点。”
一位同花顺前员工吐槽:“两三年前,同花顺线下销售团队还不到10人,领头羊全部来自To C团队,还在用C端网络电销、流量拓展的模式去攻克B端。”
Wind数据服务凭借同行不具备的韧性,垄断了以券商、基金、私募为首的核心金融圈。
“大金融客户的底层数据、模型都来自Wind,只要预算允许,客户一定会优先选择Wind。”一位前东财销售人员透露,“Ifind和东财只能渗透到下沉市场,比如券商营业部,或者一些小型私募、研究机构。”
不进入核心金融圈,数据服务业务很难实现突破性增长,同花顺的财务报表中,来自ifind的收入被纳入基金销售项目,全年总收入不足2亿。
人工智能货币化之路漫长
由于在渠道、牌照上无法与东财抗衡,在数据服务上也无法与Wind抗衡,同花顺将突破的希望寄托在人工智能上。
月活超过3000万的移动端APP是最大的优势,软件服务、广告推送、开户导流等业务都是围绕流量变现展开的,而AI则负责深度挖掘流量的价值。
相比同行,同花顺在研发上的投入最多,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资金远超东财和大智慧。2022年,同花顺研发投入4.6亿,占营收比重26.7%,而东财仅投入7.22%。
根据年报,这些投资很大一部分用于搭建人工智能平台,开发机器学习、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功能。
一个可能的应用方向是AI资产管理。
2015年,同花顺成立人工智能资产管理公司,2016年宣布将用不超过10亿元自有资金进行智能证券投资,2022年首只私募基金——同花顺阿尔法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成立并注册成立。
在国内,智能投资是一个非常前卫的尝试,其前景在业内并不完全乐观。
参考国外几家知名的智能资产管理公司,如、和,其管理规模已达百亿以上美金,管理费率比理财师便宜,但比直接买交易所指数基金要贵,其类型多局限于指数基金和ETF,暂不能交易个股、期权等复杂产品。
据专家介绍,美国公司声称每年可以帮助客户增加4.6%的收益,其中大部分来自税收节省。但中国不征收资本利得税,因此没有空间让复杂的避税技巧发挥作用。此外,中国指数基金相对于主动型基金的优惠待遇远弱于美国,因此费率优势并不突出。
“国内有些券商做过类似的做法,2022年的结果和沪深300基本一致”,魏一诺说,“专业金融公司做得不是很成功,科技公司就更难说了。”
一位金融专业人士直言:“现在我所了解的AI投资,基本上就是智能选股的放大版,筛选的过程是机械的,并不是智能的。”
或许AI与投资真正融合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同花顺已经触及了AI与科研结合的门槛。
“在所有C端炒股APP中,的底层数据能力是最强的,AI技术能力也是领先的。”李明表示。
同花顺主打智能选股产品i问财搭载智能搜索功能,客户可根据关键词快速获得问题答案,其他付费栏目包括选股诊断、股价预警、短线宝等,均利用AI帮助客户判断公司基本面及股价走势。
近三年同花顺移动端变现收入稳定在8亿元以上,2022年上半年移动付费栏目收入5.8亿,较去年增长32%,在市场带动下,旗下金融资讯及投资服务产品仍有增长空间。
但资本市场总是有起有落,同花顺或许应该未雨绸缪——如果“金矿”没了,再聪明的“铲子”也不会卖。
致谢
由于篇幅所限,不能贴出所有内容,但感谢很多专业人士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丰富的案例。特别感谢(排名不分先后):
华宝证券战略研究副总监魏一诺,私募投资合伙人李明(化名),原万得、同花顺、东方财富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