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推广指南》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办法》近日发布。《指南》提出,到2022年,培育约10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规模化开发应用体系产业APP基本形成。工业关键装备上云取得重大突破,选定一批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方向)项目,建立平台试验和公共服务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已形成初步形成。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推广指南》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办法》的通知
工信部发〔2022〕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现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推广指南》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一: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推广指引
附件二: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方法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2 年 7 月 9 日
附件1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推广指南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为了满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需求,构建基于云平台的海量数据采集、聚合、分析服务体系,支持泛在连接、灵活供给、高效分配的制造资源。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制定本指引。
一、一般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平台标准为导向,坚持打造平台与平台两个轮子驱动,打造平台生态,优化平台监管环境,加快培育新平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支持制造强国和互联网强国建设。
到2022年,培育约10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形成规模化工业APP开发应用体系,突破关键工业设备上云迁移,选择一批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方向)项目,构建平台测试和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系统。
2、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
(一)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参考架构、技术框架、评价指标等基本通用标准。组织推动制定边缘计算、异构协议兼容与适配、工业微服务框架、平台数据管理、平台开放接口、应用与数据迁移、平台安全等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多项平台特定行业的应用标准。
(二)推动平台标准的形成和推广。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盟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搭建标准管理服务平台,开发标准合规验证工具和解决方案,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开展标准宣传和实施培训。
(三)促进平台标准国际接轨。与国际产业联盟和标准化组织建立对标机制,相当于采用国际标准,加快国际标准国内转化。支持标准化机构和重点企业牵头或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三、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
(4)选择10个左右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办法,根据地方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总体情况,分阶段、分批选择跨行业、跨领域的平台,加强跟踪评价和动态调整。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方向)和应用现场会,推动平台在重点行业和地区落地,支持跨行业、跨领域平台拓展国际市场。
(五)针对特定行业和特定区域开发一批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规范,支持协会等组织开展平台能力成熟度评估,公布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荐名单。鼓励地方***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平台在“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落地。
(六)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管理能力。支持建立工业设备协议开源社区,引导设备制造商和自动化企业开源设备协议、数据格式、通信接口等源代码,形成工业设备数据采集案例库和工具箱。组织开展边缘计算技术测试和应用验证,推进基于工业现场数据的实时智能分析和优化。
(七)加快产业机制模型开发和平台部署。鼓励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推动重点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的建模、组件化、软件化和开放共享,推动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行业知识沉淀、传播、复用和价值创造.
(八)增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开发能力。支持多种开发语言、建模工具、图形化编程环境的平台建设,开发平台化、组件化的行业解决方案软件包,推动面向场景的多功能、高度灵活、预集成的平台解决方案应用部署。
(九)针对工业场景打造大量工业APP。组织制定行业APP参考架构、常用术语、分类标准等标准。编制修订工业通用APP基础需求目录,支持平台与各方共同建设基础通用工业APP和微服务资源池。鼓励第三方建设产业APP研发协作平台和交易平台,促进产业APP交易。
四、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
(十)实施工业装备上云“领跑者”计划。制定分行业、分行业关键工业设备数据上云指南,推广工业窑炉、工业锅炉、石油化工设备等高耗能过程工业设备、柴油机、大中型电机、大型空压机和其他通用电力设备,以及风力发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智能设备上云,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资源能耗和维护成本。鼓励平台在线发布核心设备运行绩效清单和最佳工艺方案,
(十一)推动企业业务系统上云。鼓励龙头企业为行业开放共享业务系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设计和协同供应链管理。鼓励地方***通过创新券、服务券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的云支持,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作用。降低中小企业申请门槛。
(十二)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新模式。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方向),培育协同设计、协同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金融等平台应用新模式。组织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指南,明确平台应用咨询、实施、评估、培训、验收全流程方法体系。
五、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
(十三)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测试体系。以测试建、以测试促应用,支持建设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一批试验台,发展技术成熟度、功能完整性、协议兼容性、数据安全性等实验测试。
(十四)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者社区。支持协会、联盟建立跨行业、跨领域平台的开发者社区,推动平台开放开发工具、知识组件、算法组件等工具包(SDK)和应用程序接口(API),构建行业APP开发生态系统。引导开发者社区建立人才培养、认证、评价体系,组织开发者创业创新大赛,加快产业APP开发者人才队伍建设。
(十五)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新体系。探索基于平台的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机制,营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知识交易环境。构建基于平台的新型制造业认证服务体系,推动建立新型在线企业资质、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认证体系。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创新科技服务平台基础,推进资源库建设和科技成果交易。
六、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管理
(十六)促进平台间数据和服务的互联互通。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规范,构建公平、有序、开放的平台发展环境。制定并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迁移行业指南,实现工业数据在不同平台之间的自由传输和迁移。支持协会制定软件跨平台调用标准,推动行业模型、微服务组件、行业APP跨平台可部署、可调用、可订阅。
(十七)开展平台运行分析和动态监测。建设监测分析服务平台,加强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数据共享,实时动态监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情况。发布行业APP订阅名单、平台用户地图等名单,开发细分行业产能分布数字地图。加强工业大数据管理和新技术应用,促进平台间数据安全流动、可信交易、聚合共享、服务增值。
(十八)完善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行业信息安全管理等政策法规,明确安全防护要求。建设国家级工业信息安全综合安全平台,实时分析平台安全状况。强化企业平台安全主体责任,引导平台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提高漏洞发现、安全防护和应急响应能力。
附件二
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方法
为规范和促进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和选择推广管理平台,特制定本办法。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重点包括平台基础通用能力要求、特定行业平台能力要求、特定领域平台能力要求、特定区域平台能力要求、跨行业跨领域平台能力要求五个部分。
一、基本通用能力要求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共性能力包括平台资源管理、应用服务等工业操作系统能力,以及平台基础技术和投入产出效益四个方面。
(1) 平台资源管理能力
1、工业设备管理。兼容各种工业通信协议推广管理平台,可实现生产设备、装置和工业产品的数据采集。部署各种终端边缘计算模块,可以实现工业设备数据的实时处理。适配主流工控系统,可实现参数配置、功能设置、维护管理等设备管理操作。
2.软件应用管理。基于云计算服务架构,可提供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等工业软件,提供工业软件集成适配接口。基于平台即服务架构,可为各种工业场景提供机制模型、微服务组件和工业APP。具有各种软件应用和工业APP搜索、认证、交易、运维等管理能力。
3. 用户和开发者管理。具有多租户权限管理、用户需求响应、交易支付等各类用户管理功能。构建开发者社区,可以聚集各类开发者,为应用开发、测试、部署、发布提供各种服务和管理功能。
4.数据资源管理。具备海量工业数据资源的存储和管理功能,部署多种类型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提供工业数据的存储、编目、索引、去重、合并、质量评估等管理功能。
(二)平台应用服务能力
1.存储计算服务。拥有云计算运行环境,部署主流数据库系统,可为用户提供灵活调度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满足海量工业数据的高并发处理需求,积累和存储一定规模的工业数据。
2. 应用开发服务。提供多种开发语言、开发框架和开发工具,提供通用的建模和分析算法,可支持数据模型和软件应用的快速开发,满足多行业多场景的开发需求。
3.平台间调用服务。支持工业数据在不同IaaS平台之间自由迁移。支持工业软件、机制模型、微服务、工业APP在不同PaaS平台之间的部署、调用和订阅。
4.安全保护服务。部署安全防护功能模块或组件,建立安全防护机制,保障平台数据和应用安全。
5.新技术应用服务。具备探索新技术应用的能力,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MR等新技术应用。
(三)平台基础技术能力
1.平台架构设计。拥有完整的云计算架构,可提供基于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的服务。
2.平台关键技术。具备设备协议兼容、边缘计算、异构数据融合、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应用软件开发部署等关键技术能力。
(4)平台输入输出能力
1、平台研发投入。具备对平台进行可持续投资的能力,具有合理的财务状况和研发投入。
2.平台输出效益。可以依靠各种服务和解决方案为平台公司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3.平台应用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基于平台应用带动制造企业提质增效。
4.平台质量审核。具有明确的运营安全质量审计机制和能力,减少平台运营潜在风险造成的损失。
2、特定行业的平台能力要求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本通用能力,特定行业平台在设备接入、软件部署、用户覆盖三个方面有附加要求。
(一)行业设备接入能力
平台具备特定行业设备规模接入能力,连接特定行业(离散行业)不少于一定数量的工业设备或特定行业(流程工业)不少于一定数量的过程数据采集点)。
(2)行业软件部署能力
平台具有对特定行业的行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转化和再利用的能力,提供不少于一定数量的行业专有软件集成接口、行业专有机制模型、微服务组件等。而不是一定数量的行业特定的工业APP。
(3)行业用户覆盖能力
平台具备特定行业的规模化应用能力,覆盖特定行业不少于一定数量的企业用户或特定行业不少于一定比例的企业。
3、特定领域的平台能力要求
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通用能力的基础上,特定领域的平台在关键数据接入和重点领域优化建设等方面有附加要求。
(1) 连接关键数据的能力
特定领域的平台可实现研发设计、材料采购、制造、运营管理、仓储物流、产品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打通供应链企业、合作企业、市场用户、外部开发者等过程数据的集成、开发和利用。
(二)重点领域优化能力
特定领域平台可以实现重点领域的应用开发和优化服务,提高关键环节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如协同设计、供应链管理、智能生产调度、设备预测性维护、智能产品质量检测、仓储物流优化等。
4、特定区域平台能力要求
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通用能力的基础上,特定区域平台在本地合作、资源协同、规模推广三个方面有附加要求。
(一)区域和地方合作能力
平台落地特定区域(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在当地有注册实体,与当地***签订合作协议,具备在当地长期开发、投资和运营服务的能力.
(2) 区域资源协调能力
平台具备满足特定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共同需求的服务能力,可促进区域企业信息共享和资源集聚,促进区域企业协调发展。
(三)区域规模推广能力
平台具备覆盖特定区域企业规模的能力,为特定区域不少于一定数量的企业或特定区域不少于一定比例的企业提供服务。
五、跨行业跨领域平台能力要求
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通用能力、特定行业能力、特定区域能力、特定领域能力的基础上,跨行业跨领域平台需求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平台跨行业能力
该平台涵盖不少于一定数量的特定行业:
每个行业连接不少于一定数量的行业设备(离散行业)或不少于一定数量的行业过程数据采集点(流程工业)。
每个行业部署不少于一定数量的行业机制模型、微服务组件,不少于一定数量的行业APP。
每个行业覆盖不少于一定数量的企业用户或者不少于一定比例的行业企业。
(2)平台的跨域能力
该平台涵盖不少于一定数量的特定领域:
各个领域可以实现不同环节、不同主体的数据连接、整合和共享。
每个领域都有不少于一定数量的面向该领域的产业机制模型、微服务组件或产业APP(关键环节)。
(3)平台跨区域能力
该平台涵盖不少于一定数量的特定领域:
平台应在全国主要区域(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东北)至少注册一定数量的运营主体,并负责平台在全国的运营和推广当地。每个区域在特定区域内拥有不少于一定数量的企业用户或为特定区域内不少于一定比例的企业提供服务。
(四)平台开放运营能力
1、平台具备独立运营能力。集团内具有独立法人实体或组织结构完整的独立部门,人员规模不低于一定规模。
2、平台具备开放运营能力。建立产学研应用长效合作机制,建设开发者社区,第三方开发者占平台开发者总数不低于一定比例。
(五)平台安全可靠能力
1、工控系统安全可靠。在平台建立工控系统安全防护机制,主动防范漏洞危害和病毒风险。
2、关键部件安全可靠。在平台边缘计算或人工智能应用中,具有关键部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软件应用安全可靠。平台创新开发一定数量的产业机制模型、微服务组件或产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