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平台的外延正在进一步扩大。那些单纯做流量导入和履约派送的到家平台已经基本退出主流视野,而那些参与零售企业运营、拓展“中台”等更多业务的平台,很可能会与商家合作进入下个阶段。
《零售第三眼》了解到,京东到家正在推进旗下海博系统,在提供流量、履约、商品、营销、用户数字化等全渠道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与更多零售企业达成合作。提供“一对一”全渠道合同履行与运营服务,参与京东“物竞天择”项目,为零售商提供更多购物场景接入;多点Dmall目前的重点是通过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协同提升零售企业的选品、库存、供应链等环节,使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可能;而淘鲜达则形成了以淘鲜达平台和数字云店为主体的两大业务板块,同时链接盒马。基于阿里巴巴的平台,如菜鸟站、天猫超市等,使他们的数字化转型计划更加完善和有选择性。
平台发力方向的变化,从内部因素来看,表明零售企业对到家平台的需求会根据其发展阶段的变化进行调整。
比如,很多区域零售龙头已经从早期的“站队”趋势转向多渠道投放,进而催生了可以降低零售企业连接和运维成本的“中台”需求。一些规模较小的零售企业也从追求短期线上订单量转向长期布局。而永辉、沃尔玛等零售巨头不再采取激进的“all in”自建自营策略,转而探索与到家平台的自营与合作。
同时,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促使平台和零售企业拓展更多延伸业务、增强协同效应的外部因素。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到家商家已成为消费者的主流购物渠道。以美团、饿了么为代表的巨头,除了主营外卖业务外,也开始大力推广同城零售。
目前与美团和饿了么对接的商家主要是个体店和便利店,产品丰富度不及其他三个平台。一方面证明了超市O2O存在的数字化门槛和壁垒,与尚未沉淀出产品解决方案的美国难以对接;超市争相投资社区商店。
不过也可以看出,除了消费者之外,零售商对到家平台的需求也基本得到了验证。同质化竞争,转向不同侧重点,对标主流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在协助零售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一些领先的到家平台也将参与到实体店的运营中,搭建“中间平台”,统筹构建实体店的线上布局。这不仅可以探索更多的业务体系,增强协同效应,还可以挖掘更多的利润点,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助力。
“零售第三眼”认为,零售行业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正在从视角和趋势上提炼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零售企业与第三方到家平台的顺利深入合作第三方企业推广平台,也会影响双方的发展进程。
巨头进驻同城零售
实体企业的心态已经改变
美团、饿了么等巨头对同城零售战场的关注度提升,不仅关系到京东到家、Dmall等到家平台的市场占有率,也促使不少零售企业加速整合线上和线下,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份额。在比赛中保持一席之地。
阿里通过开放饿了么、盒马、天猫超市、大润发、银泰等平台形成矩阵效应,而美团则利用配送能力基础,开放平台,吸引更多餐饮以外的业态。前者拥有强大的线上基础,使其多个流量入口相互转化,协同运作;后者很可能利用小企业的密集度来获取消费订单。
这使得传统零售企业要想保持优势,单纯通过流量、密度等因素,无法与阿里巴巴、美团的长板竞争。反而应该和京东到家、多点Dmall等已经打通多年的平台合作,通过深化合作,以商品、运营、供应链三者合一的逻辑取胜是可行的。离线操作。
例如,7月24日与京东到家母公司达达集团签署战略升级合作协议的华润万家,也有类似的考虑。《零售第三眼》了解到,未来双方将在全渠道配送、商品管理、用户、营销等各方面深化合作。华润万家2022年京东到家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7倍的效果,是双方达成合作的重要筹码。
华润万家也不例外。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在经历着心态的转变,其结果也将影响到他们与到家合作的方向、程度,甚至战略定位。
就像沃尔玛在全国的400多家门店现已全面上线京东到家一样,成为第一家在京东到家上市的实体店100%“触电”的零售商潮。此外,沃尔玛与京东到家合作推出VIP用户计划。自上线一年以来,VIP会员数量同比增长13倍,VIP用户的订单转化率和订单频率均高于非VIP用户50%以上。《零售三眼》了解到,这是没有线下会员体系的沃尔玛首次基于三方平台打造商户专属VIP用户体系,从而提升其数字化用户运营能力。
零售商心态变化较为关键的变化之一是,部分零售经营者开始从追求短期增长转向对到家业务的长期布局。中小零售企业因限量而持谨慎态度;也有大型传统零售经营者,迫于经营指标等压力,谨慎扩张。
“刚开始接触零售企业时,我们能感觉到一些商家对线上业务的市场空间以及如何在家做生意有疑虑,他们在店面改造和系统对接方面的投入也非常谨慎。但现在他们不是,疫情的催化是一方面,到家近几年的业务发展轨迹也证明了线上是大势所趋,领先的零售商已经享受到了红利,现在零售商的整体态度做家务更清晰,思路和目标也更清晰,更长远,在他们上线平台之前,愿意和我们一起先做基础建设,不急于增加单位体积。” 何惠健,
也就是说,到家平台已经从单纯的线上增量源变成了与零售企业合作的外部“协调者”,从底层逻辑完成线上线下融合转型。
在此背景下,那些在到家平台初期还抱有“站队”想法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寻求多方对接。比如步步高不仅与多点合作,还推出了京东到家、美团、饿了么、口碑等多个平台。
究其原因,“排队”带来的专属优势,大多不如多平台对接有效。一方面,这些平台可以为零售企业带来多场景用户介绍,提升线上份额;另一方面,它们也可以作为零售公司的宣传和推广。即便在主流平台上“不缺席”,也是零售企业的一大诉求。
“比如有些企业担心线上平台会分流线下流量,虽然很难确定线上用户是否完全增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没有接入任何平台,从这个进入的消费者平台他们只会选择其他商家下单,不会切换到其他平台,也不会来你的店。” 一位零售业高管说。
这其实给零售企业带来了另一种心态的转变,即从独立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体系,到前期与平台合作,到后期慢慢转型。
永辉、沃尔玛等零售巨头虽然具有规模优势,但大多都有“自建”的愿望。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只有那些与规模优势无关的竞争点,才能以自营自控的专业性突破重围。但到家平台所能提供的流量、运力、合同履约、数据等规模化优势,短期内很难被零售企业的自营平台超越。
为此,到家平台需要对标零售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合作过程中挖掘更多的竞争力,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双方的市场份额。
到家平台涉足业务
落地、功能化、差异化成为竞争点
相比2017年前后,单纯以流量导入、分发等因素作为竞争点的到家平台已经退出主流视野。目前,京东到家、多点Dmall、淘鲜达等平台的竞争已经成为落地、功能、差异化等因素的协同优势。
以京东到家为例,他们构建了基于平台、物流、零售等港口的完整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体系,并根据零售企业的需求不断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近期,直播成为行业热点。京东到家首创“1小时直播购物”新模式,用户在线观看、在线下单、1小时收货,形成完整闭环的实时购物体验。在直播间,收到货的消费者还可以在线反馈购买商品的体验,这将进一步激发更多消费者的购物热情,释放消费潜力。
在企业与个人的合作中,京东到家与沃尔玛联合推出的“云仓浪潮配送”新模式也值得关注。
此前,沃尔玛和京东到家在门店未覆盖的地区建立了云仓库,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即时消费需求。今年以来,双方将其升级为云仓浪潮配送模式,即从云仓拣配到门店拣货再分批配送到云仓,再由达达骑手提货。云仓库中的货物并交付给用户。
一方面,这种门店拣货、云仓配送的模式,有助于门店扩大服务范围;也提高了云仓库的运营效率,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选择。对沃尔玛来说,波浪配送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云仓的运营效率,有利于云仓的快速复制和推广。
同时,依托京东到家和达达快递的数据分析和战略支持,沃尔玛在门店设置智能交接区和全渠道履约实时看板,实现实时产能调度,简化门店交接,并省去门店人员看守,提高绩效时限。
由此可见,达达集团将流量赋能、履约赋能、产品赋能、用户赋能、营销赋能五个模块作为其零售商的“标准配置”。其下一个竞争优势将在于协同运营、推进海博体系、支持零售商提升全渠道合同绩效和运营能力、参与“自然选择”工程、链接品牌等创新方向。
必须保证解决方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规模的零售商和线上发展战略的需求。差异化需求。”何惠健说。
达达集团定位为即时零售和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不接触商品,不自行运营,纯服务平台。不存在与零售商发生冲突的风险,这也让零售商能够更快地打消合作顾虑。.
例如,达达集团与北京华冠超市开展了类似的合作,利用其开发的“海博全渠道业务聚合平台”,对第三方O2O平台、电商平台、小程序、APP等进行整合处理。自有渠道、自有渠道等社区、线下渠道等多方订单,包括店铺、商品、订单、用户、营销、价格等管理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发处理好的订单到相应的平台,就像一个“路由器”,帮助零售商处理多线链接等复杂的谜题。
这种运营的好处是零售企业可以减少与平台方对接带来的重复建设,实现降本增效。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个链接不会体现在他们的购物端口中,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体验。京东到家数据显示,海博全渠道配送系统改造后的超市门店日均订单量环比增长15%,平均拣货时间减少37%,加班订单量减少55%。
《零售第三眼》了解到,除了京东到家深度服务全渠道数字化建设外,Dmall还将深化合作、协同改造零售商底层逻辑作为战略重点。
多点多点合伙人刘桂海表示,参与零售运营,与零售企业合作塑造线上运营模式,是多点多点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不同的差异化竞争力。例如,多点Dmall将在接入企业推出“每日新鲜”蔬菜,并首先以“线上专项资金”的形式出现,降低门店试错成本。当销售数据可供参考时第三方企业推广平台,其门店的产品结构将根据订单销售比例进行更改,在整体SKU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换货系统推出“每日新鲜”蔬菜不变。
“线上和线下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生鲜食品。比如线下买菜的时候,原来顾客有选择的欲望,总觉得自己选的是最好的。但电商配送就是这样你给顾客选了一个产品,给的就是给的。然后,对于来店里的顾客来说,他们买的100件产品的质量其实是不一样的,但是大家都很满意,连最后一个人都认为他“选了最好的。但电商就不一样了。收到货后不满意的客户比例会相对增加。而如何满足这种需求,是我们需要告诉公司的。” 刘桂海举例说。
“中期”需求明显
多平台对接是难点
虽然京东到家、 Dmall等平台逐渐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但它们都有一个公认的零售商需求——中台和台湾。
一些实体零售商的超级高管在采访中提出了以下问题。例如,在多平台接入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与各个平台建立相应的体系和团队对接解决方案。零售商应如何看待和解决重复建设等痛点;在与各平台对接的过程中,实体企业如何优化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吸引更多客流增量;以及平台方应该如何为实体零售商提供一套高效、低成本、可复制的解决方案等,都是关注的焦点。
目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中端系统就相当于一个路由器。运营体系、合同履行体系等,帮助超市在一个系统中做全渠道业务;向下连接到商家的ERP系统,中间两层通过适配器无缝连接。
在技术手段上,中台系统已基本形成。例如,京东到家海博系统等中台系统已与正大莲花、华冠超市、北京华联等公司投入运营。多点Dmall的底层数据零售系统、阿里云、支付宝数字生活开放平台等都有类似的产品。
“具体来说,所有线上全渠道业务都可以通过海博中台与零售商的ERP对接,实现商品和促销的自动同步、高效稳定。一个平台可以运营商户接入的所有渠道业务。,管理和跟踪;门店通过一个终端即可完成全渠道订单管理和履约,海博系统的全仓、半仓、全仓履约解决方案,有效帮助商户提升履约效率海博系统还具有模块化赋能的特点,商家可以自主选择使用运营或合约绩效模块,更具针对性,适应当前各类商家的需求。”京东到家零售赋能事业部总经理连燕杰解释道。
然而,如何撬动其他平台资源,让零售商顺利连接是中间平台运营的难点,但同时也蕴含着到家平台获得另一个业务支柱的机会。
“我们目前能够帮助零售企业上线美团、饿了么、D音等多个平台,但淘鲜达却无法得知真相。这方面取决于零售企业自身的话语权及其对互联网的影响力。” “平台。另一方面,也和零售企业的线上规划有关,比如投入产出比不能保证,有时候接入太多平台只会增加负担。” 到家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各平台也在通过差异化战略加强平台实施。例如,市场上提供零售中台服务的公司主要有三类:以富士、昌益为代表的EPR商户;牵牛花、闪电购物等专业中台公司;以及京东到家、美团等O2O平台。三方各有优劣,让零售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精准匹配。
同时,到家平台也在通过拓展商户、丰富业态、全渠道布局等方式增强实力。例如,淘鲜达正在细化到家业务,丰富配送方式,拓展配送场景。其中,天猫超市、盒马、菜鸟站等其他阿里巴巴平台所展现的资源联动效应,也是淘鲜达区别于其他第三方服务平台的优势。多点Dmall表示将渗透现有区域,增加订单量;同时,将拓展更多全国连锁超市,提升规模优势。
可以说,到家模式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绝对增长优势尚未显现,会遇到实体企业态度保守、投资缓慢等问题。但这也意味着该公司正处于部署的窗口期。一旦时机成熟,那些提前布局的零售商已经建立了新的稳定格局,留给服务员的机会空间也会缩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