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面向服务的未来网络实验环境与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在各地加速推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云杰的工作也越来越忙。
“我今天下午要去张家口,商讨未来京津冀网络的部署,之后我要去深圳。” 近日在上海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转化中心揭牌仪式的刘云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感慨,“传统互联网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消费领域,但生产领域面临巨大挑战,未来互联网的优势逐渐凸显。
此次在上海设立的院士成果展厅,展示了首期200名院士专家团队的310余项成果。刘云杰团队的“面向服务的未来网络实验环境与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就是其中之一。
未来网络是刘云杰团队近十年的主攻方向,是从无到有的研究。
图片来源:
“我们是世界上最早做未来网络研究的团队之一,我们从2005年开始思考,2007年成立了北邮、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三个团队开展未来的网络架构研究。” 刘云杰回忆道。刘云杰说,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相信互联网技术会发生重大变化。“当时我们的预测是,现有的互联网架构会遇到瓶颈,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些需求,所以不得不提前部署,研究未来的网络。”
未来的网络到底是什么?“说白了未来网络项目,就是以用户为中心,让上网的人有更好的体验,更快、更简单、可定制、可重构、更安全的下一代互联网。” 刘云杰说道。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今天要给编辑部发回一个大视频,如果用这个会场的网络,时间会很长,但如果用定制的网络,很快就可以搞定。”
“传统IP网络是‘尽力而为’的架构,就像高速公路,车多了就会堵,用户不得不面对很多不确定性,而工业互联网需要确定性,差异化和可定制的网络环境。” 刘云杰说,“互联网正式进入下半场,在需要海量连接的同时,也要求网络具备决定服务质量的能力,这就是未来互联网的突出优势。”
2009年,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启动“中国工程科技2030年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设立未来网络研究咨询课题. 2010年国家发改委启动重大科研项目时,李国杰院士和刘云杰院士共同提出设立未来网络实验设施(CENI)项目。
2011年,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在南京成立;2012年,科技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同支持的国家通信与网络产业创新基地中国无线谷成立;2013年,第一个未来网络小规模试验设施建成;2016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立项立项;2022年,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将在中国12个主要节点城市建立并接入……从概念到应用,从技术到产业,未来网络正在飞速发展。
“(CENI)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先进、开放、灵活、可持续的大型通用测试设施,覆盖全国40个骨干节点和130多个边缘节点。80%的工作已经完成至此完成。”刘云杰说。. 刘云杰表示,在未来的网络建设理念中,需求的个性化将使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用户,甚至每个应用都有一个定制化的网络。转化为提供定制化网络服务的能力。同时,网络利用率将从目前的50%提高到90%以上,用户的使用成本将大大降低。
“来和你合作的,总是别人。” 虽然成果转化不用愁,但刘云杰还是希望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转化中心,让未来的网络辐射到更多的行业和企业,助力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是工具,只有与实体经济结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才有价值。” 刘云杰坦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工业领域的网络建设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刘云杰研究过很多公司。“很多企业花了不少钱,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也没有带来实际效益。” 他分析说,“即使是网络化程度高的企业,也面临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七国八制’、数据不互通的问题。” 必须引导企业用新技术解决这个问题。
“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是主角,建议***设立一些引导基金和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积极性,让科研团队与企业深入合作,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网络升级改造方案,通过企业大数据挖掘和利用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找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刘云杰还建议,“这些任务的有效性应该由第三方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