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校学生参与电子诈骗犯罪的比例不断增加。诈骗分子以利益为诱饵,诱骗学生出租、出售、出借“二卡”,或参与引流粉、设立“手机端口”等,导致一些人怀疑知识不足的学生成为“工具人”。那些帮助犯罪分子犯罪的人,毁掉了自己美好的未来。日前,遂宁警方破获一起授信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可惜的是,他们都是小学生……
事件
市民被骗
嫌疑号码由学校一名学生持有
日前,遂宁一市民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被骗走数万元存款。事发后,该市民向公安机关报了警。通过分析案情,警方发现诈骗分子使用的手机号码是遂宁车主的“177”开头的电话号码。
▲诈骗电话
根据手机号码,警方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辖区某学校学生薛某。随后,民警将其传唤至派出所接受调查。 “薛某到派出所后,承认了提供电话卡的WF事实,并提供了相关线索。”办案民警说。随后,根据线索,民警很快找到了另一名学生杨某。但通过调查,警方发现,涉案人员除了薛某、杨某之外,还包括其身边的多名同学。
据了解,杨某在上网时结识了一名自称“廖”的男子。对方得知他是学生后,询问是否想通过设立“手机端口”来赚钱。由于对方开出了每小时200至300元不等的价格,杨某非常兴奋,当即答应,并动员同学、朋友参加。
▲“廖”引诱杨某设立“手机端口”
破案
邀请同学“加入”
16人WF所得被追缴并处罚
随后,杨动员16名同学参加。根据诈骗者的要求,他们用一部手机通过聊天软件与诈骗者建立聊天通道,用另一部手机帮助诈骗者拨打受害人的号码,然后将两部手机转接到受害人的号码上。把它们放在一起,让诈骗者和受害人接通后直接对话。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诈骗分子实现境外电话语音转接,赚取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的非法利润,直至被公安机关抓获。
目前,公安机关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没收16名犯罪嫌疑人的WF所得,并处一倍以上罚款。数额不超过十倍的,并依法列入纪律人员名单。 。
“熊猫反诈骗”温馨提示
同学们,请保管好您的电话卡、银行卡、社交网络账户、手机等,这些仅供您本人使用。一旦出租、出售、出借,轻则受到处罚学生用手机怎么赚钱,重则刑事处罚。在网上交友时,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要相信陌生人在网上许诺的“高薪”兼职,小心不要陷入“陷阱”,误入歧途。平时应该多学习法律知识,关注社会上常见的WF现象,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