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长军
如今,如果你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搜索“校园创业”,你会发现大量此类账号分享大学生创业项目,话题点击量达7173.3万。 一些投身校园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想成为网红,实现经济自由; 有的希望通过“流量王”补贴日常开支,减轻家长负担; 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商品被撤回。 他们都相信短视频赚米的神话。 但媒体调查发现,这类教大学生如何创业的短视频账号,在抢夺网络流量的同时,借机宣传“创业项目”,吸引大学生付费加入。 所谓的项目,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吸引加盟商加盟,线下发展。
从媒体调查来看,这些号称可以带领大学生“会员”轻松月入数万元的创业短片,不过是传销的变种。 只要缴纳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的入会费,就可以成为会员、合伙人、高级合伙人。 其实质是引导更多的“会员”去拉更多的下线。 看似充满正能量的短视频业务,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传销。
应该说,这样的套路太陈旧笨拙了。 但放在大学校园里,它确实准确地击中了一些怀揣财富梦想,同时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的心。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000名大学生被骗,涉案金额总计约400万元。 这一现实提醒我们,在打击传销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我们仍需高度警惕网络传销借短视频创业等外衣潜入校园,挥舞镰刀割韭菜大学生。
但本案的复杂性在于,依托网络平台的传销、诈骗犯罪数据检索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且多起传销案件不符合刑事责任标准,链证据无法关闭,导致相关行为无法给予有效的法律打击,进一步助长了一些人“割韭菜”以逃避惩罚。 甚至有创业“导师”在视频中公开宣称:如果是传销,警察早就把我们抓起来了……这样的情况决定了前端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短视频平台有必要加大对此类短视频内容的审查和管控力度,尽量减少他们虚张声势、欺骗的空间。 应该说,从平台的角度来看,识别此类可疑账户并没有那么困难。 调查发现,这类账号通常搭配光鲜亮丽的个人履历,比如在大学创业三年后成为某个群体的合伙人,帮助数万名大学生实现经济自由等。 、打印车间程序等。 仅仅针对这些特征,就足以筛选出相当数量的问题账户。
但需要认识到的一个问题是,无论是传销还是其他形式的诈骗,短视频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反诈骗意识。 同时,更要注重传递正确的“财富观”和“创业观”。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短视频创业”这个陷阱,不仅利用了短视频传播的优势,还俘获了部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可谓一针见血。
在反诈骗方面,我们可能都习惯于关注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但实际上,部分大学生的反诈骗意识一直有待提高。 无论是以往的电信网络诈骗,还是“校园贷”,大学生都是重点受骗人群。 一方面,这是因为大学生涉世不深,阅历不足; 另一方面,他们更容易受到某些流行思想的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风靡一时。 这其中虽有积极意义,但片面鼓吹大学生创业,忽视风险教育,是不负责任和有害的。 一些大学生不切实际地追求“年入百万”等财富神话。 在这样的群体氛围下,一些大学生自然容易“入坑”。
因此,面对利用短视频拉人头的“校园短视频创业”陷阱,有必要从治理角度继续完善打击新型网络传销的打击体系,让骗子无处可逃。要隐瞒,要从大学生特点入手,加强风险教育,增强他们的反诈骗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不被随意上当。 (作者为资深媒体评论员)
(羊城晚报社论投稿邮箱:)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