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帮忙做家务,给孩子一点零用钱作为奖励,是很多家长都会做的事情。
就在前几天,霍启刚在网上晒出一张儿子和女儿帮父亲洗车的照片。
女儿卷起袖子,双手拿着抹布,卖力地擦着车子。 儿子在身边端着水,随时准备支援。
霍启刚说,这是一次家庭周末活动。 如果你帮助你的父亲工作,你可以获得美味的零食或一点零用钱。
这背后的原因是现在电子交易变得越来越方便。 出示手机扫码即可购买东西;
霍启刚担心孩子们不知道每笔交易背后金钱的含义,不知道买东西需要付款和价格。
所以,霍启刚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道理。
这样的好心确实令人敬佩,但霍启刚也有疑问:这样做(让孩子做家务赚钱)到底对不对?
孩子做家务能拿到钱吗,会变坏吗?
很多家长可能都有类似的疑问或担忧。 如果付钱给孩子做家务,孩子会学到不好的东西吗?
学者梁秋实曾说过:“如果用金钱来激励孩子,将来他们可能会把一切关系都当成金钱关系。”
我的朋友莉莉也有类似的“翻滚”激励。 她主动向孩子们提出实施零花钱奖励计划。 只要认真做作业,把房间打扫干净,他们就会给孩子们一些零花钱。
一开始,该计划的影响还不错。 丽丽发现孩子们做作业的速度提高了,也愿意主动做家务。
正当莉莉高兴的时候,事情却出了问题。 她让儿子拿一块水果,儿子却想问多少钱,父亲又让儿子递一只拖鞋让孩子做家务赚零花钱一,儿子也想奖励。
莉莉后悔良好的亲子关系全是钱,无奈取消了零花钱奖励计划,但孩子写作业的速度和对待家务的态度却大不如前。
那么,孩子们做家务不应该首先奖励零花钱吗? 其实也不是绝对的。 如果家长能够利用好这种奖励机制,就能很好地引导孩子。 我们稍后再谈。
在移动支付普及并渗透到生活各个角落的今天,孩子们与真正的金钱接触较少,为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否则,在孩子眼里,所谓的钱只是一个数字,花起来没有负担。
近日,云南有一名9岁儿童生病住院。 母亲因为有事不能陪在他身边,为了方便联系,就把手机给了他。
没想到,几天后,手机里的15000多元就不见了。 经过询问,才知道是孩子把钱一一给网络主播的。
要知道,这是孩子的住院费,可是他自己花的。
这就是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金钱观所付出的代价。 另外,缺乏金钱教育的孩子,花钱会毫无节制,不懂得储蓄和投资,没有金钱风险意识。 将面临充满混乱的生活。
孩子们想谈论钱,但他们只是好奇
很多中国父母总是回避谈论金钱,生怕孩子一接触金钱就变坏。
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孩子对金钱的第一情感其实是好奇。
心理学研究指出,4-6岁的孩子开始对金钱有初步的观念,他们会对金钱感到困惑,不知道它是什么; 7-12岁的孩子开始形成稳定的金钱观。
因为,当孩子第一次向父母询问金钱的概念时,他只是好奇而已。 家长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父母必须告诉孩子钱是如何来的以及如何花的。
至于具体怎么教,可以看看杜玛之前的文章。
最后,关于家务和零用钱的关系,有家长担心,如果联系在一起,孩子会“学不好”,把一切都和钱联系在一起。
其实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首先,家长要学会制定合理的计划。 有些事情不应该用金钱奖励,比如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包括整理自己的房间、按时完成作业。
如果所有这些事情都必须用零花钱来推动,那只会产生负面影响。 只能说孩子的自觉性还不够强,有待提高。
而孩子帮助或者代表父母做的那些事情,都可以得到零花钱的奖励,比如帮父母收拾卧室、帮爸爸洗车等等,这些可以让孩子知道这些钱都是自己辛苦挣来的。工作。
此外,还可以使用代币机制来代替金钱。 首先,和孩子约定,当孩子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出色时,奖励他一朵小红花。 奖励,例如玩具、一顿大餐等。
这样就避免了金钱的直接表象,也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
是否应该给孩子做家务的零用钱,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 家长要记住,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金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