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移动信息网络新理论与新技术基础研究”专项指导
移动信息网络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其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务院高度重视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
移动信息网络
已进入万物智能连接、天地一体化网络时代,亟待拓展传统信息论和网络理论,通过通信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满足无人操作、远程控制、应急灾难响应等应用场景需求下的交互、感知、计算、存储、控制等新的功能需求, 计算和控制。为此,迫切需要另辟蹊径,布局移动信息网络的基础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开辟移动信息网络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科学目标
为推动我国移动信息网络基础研究,引领移动信息产业发展,并
培养该领域的创新研究团队,本专项面向未来移动信息网络的新特点、新需求,以新的科研范式探索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通过网络架构和信息系统的顶层研究,带动资源和设备的研发,开辟新的轨道, 开辟天地融合信息网络、典型应用场景云边端融合、移动信息网络灵活适配等云边融合信息网络新赛道。用户在天地一体化接入与自适应传输、复杂环境下网络资源动态感知与共享方向取得原创性突破,克服制约我国未来移动信息网络发展的瓶颈,支撑网络强国、空间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未来网络项目,为我国信息通信产业保持世界前列、形成世界前列、形成网络一体化、形成网络一体化、网络化、天地一体化、网络化、天地力、天地、地步、地步、位居前列、位 竞争性开放式创新生态。
2. 资助研究方向
针对未来的移动信息网络,从应用需求出发,从架构和系统的角度关注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本专项拟资助以下研究方向:
(1)天地融合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
鉴于难以整合的挑战不同空地网络和通信
终端日益复杂,研究了未来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演进路径,研究了支持人机物混合接入通信、感知、计算、存储和控制深度融合的新型网络架构。解构网络功能和协议,从上到下厘清功能与实现的关系,研究智能网络与轻量终端的交互机制和平滑升级路径。研究了网络智能的内生机理,探索了新的路由寻址方法,研究了感知-通信-计算-控制和云-网络融合技术的闭环融合模型。
(2)典型应用场景的云边端融合理论与技术
针对行业业务需求变化、质量要求不同的挑战,研究不同应用场景驱动的无线网络新技术,通信、感知、计算、存储、控制等多种资源动态利用与协同机制,云与边缘端缘协同机制
网络虚拟化技术,以及信息/知识的多级交互更新方法,实现云边端资源的动态优化,支撑广域行业应用等场景下的高效可靠服务。
(3)移动信息网络柔性适配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针对服务难的问题针对
灾害和突发事件下部分网络设施业务变更和故障引起的连接与质量保证,探究网络影响变化程度与业务承载能力的边界关系,研究不同物理子网的鲁棒天地网络设计、网络自愈理论、灵活组织方法,以及天地网络设施移动部署等关键技术, 广域网的快速组网和动态编排被打破。
(4)无用户感知的天地综合接入与自适应传输理论与技术
针对地面混合应用场景网络
与非地面网络(NTN),针对人、机、物的大跨度、多频段、多协议混合接入和高效传输问题,研究大尺度空间等新维度对无线网络传输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索在传播环境和干扰约束变化条件下用户利用电磁资源进行传输的能力边界, 发展了新的信息理论,研究了多维时空频率下的无线网络接入机制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实现广域自主接入、无缝切换、自适应传输。
(5)复杂环境下网络资源动态感知与共享的理论与技术
针对非平稳星座和动态业务带来的复杂干扰问题,研究了复杂电磁环境下无线网络资源感知的理论与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频谱协同利用方法。研究不同轨道和大小星座频率轨道资源的分布和冲突规律,建立干扰分析模型,研究多系统共存机理和干扰的协调与评估方法,开发基础软件工具。研究高、中、低轨道不同星座之间、卫星与地面之间的动态频谱共享利用机制和频率兼容方法,支持国际电联频率轨道资源申报协调及相关标准制定。
3. 资助计划
本专项资助期为30个月,申请表中的研究期填写为“2023年7月1日—2025年12月31日”。计划资助15-30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融资强度100万至400万元,直接资助总额4000万元。
四、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1) 申请资格
1、有承担基础研究项目的经验;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职称)。
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以及没有工作单位或单位不是附属单位的人不得申请申请。
(2) 关于有限申请的规定
1、本专项在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诺总数,在我国自然科学基金作出资助与否决定前和获得资助后,将纳入申请和承诺总数的范围。
2、本专项的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上述五个研究方向之一的申报。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一个专项的研究项目。
四、其他有限申请要求按照《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有限申请规定》执行。
(3)申请注意事项
1. 申请提交日期为2022年12月12日至2022年12月16日下午4点。
2.此特殊项目的申请是在线编写的。对申请人的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写申请表前,应仔细阅读本申请通知书、本项目指南和《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将不予受理。
(2)本专项旨在紧紧围绕“未来移动信息网络新理论新技术的基础研究”,集中国内优势研究团队进行研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应用。申请人应根据本专项指南中公布的研究方向,制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重点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不要求涵盖某一研究方向的全部内容。(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无系统账号的申请人应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并按照大纲和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4)在申请表中为资助类别选择“专项”,在子类别描述中选择“研究项目”
,在子类别描述中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
注释说明,F0X为信息科学部相关领域的应用代码1。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上述项目的申请将不予考虑。
(5)请根据”
专项研究项目申请写作大纲“,请在申请正文开头注明”未来移动信息网络新理论新技术基础研究:XXX(填写拟资助的5个研究方向之一)”。
申请应突出有限的目标和关键突破,明确有助于专项总体科学目标的实现和核心科学问题的解决。
申请人如承担了与本专项相关的其他科技项目,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和联系应在申请正文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部分进行讨论。
三、申请人应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
具体要求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编制说明》,并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一致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
4、本专项采用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及附件材料,无需提交纸质申请,但应认真审查本单位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在收到项目申请的截止日期前通过信息系统逐一确认本单位电子申请和附件材料的提交;在申请截止日期前24小时内在线提交项目申请表。项目获批后,支持单位将《资助项目计划书》末尾的申请表纸质签名盖章页装订,并在规定时间内连同所需时间一并提交。